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能力主要依靠发展思维,一个人的思维愈具发散性和求异性,他的创造力就愈出类拔萃。因此,现代教育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开放和独创的求异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求异思维呢?
一、置疑问难、启发思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置疑,就是要不仅知其然,而且究其所以然。教学必须把重点从仅仅教学生掌握现成结论转移到教他们如何得到这些结论。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教学离不开教师,然而不能把教师的作用无限夸大,应当欢迎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教师把“讲堂”变成“学堂”,学生把学习继承与推陈出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教学的过程,当是启发引导、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和提出见解的过程,应当重视发现法教学的价值。发现法首提于布鲁纳《教育过程》一书,它包括六个环节:选定论题、创设情境、组织提问、对比求证、发现原理、付诸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方法是“导”,主要手段是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现的情境。
发现法教学要求教师不急于预示结果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留给学生,欢迎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对这种多向心智活动筛选定向,择优选证。这样,就给教学注入了创新的活力。
发现法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模糊领域去探索。当前教学尚未摆脱传统模式,学生学习囿于精确领域。在精确领域里,研究目标是既定的,方法是依赖旧知。识与经验去理解、模仿与继承,遇到疑难,答案的选定往往具有唯一性。因此,在精确领域里学习,思维明显带有单向性的特征。而在模糊领域里,由于目标未定,要求学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用发展、创造的形式进行迁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意见,肯定首创精神,鼓励发现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才能,这样,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热情,去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积累知识、求变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是知识在高层次上的重新组合。因此,创新受原有知识的质和量的制约。
凡书本知识都以分门别类的静态分析为其形式标志,在章节排列下组成体系。然而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人们须将书本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渗透、变式,形成动态知识结构。创新是知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注重知识学习和量的积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既“专”又“博”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端正教师角色,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过程,都要围绕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服务于学生学习;必须坚持导学方式,注重思维训练,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加上新知识的学习,去归纳和发展新结论、新规律,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动口(读书)、动手(实作)、动脑(思考)的学习实践活动,摸索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增强创新能力
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性格、兴趣、信念等)的发展,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反之。则会起抑制作用。
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情商论,认为一个人成才和获得事业成功,智商作用占20%,情商作用占60%,机遇占20%。这里所谓的情商实际就是非智力因素。未来社会人才不仅要智商高,还要情商高。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凡事深思慎取,不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凡事喜追根究底,洞察常人不经意的事实;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定势思维,凡事不因循守旧,不拘泥定论。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进步的伟大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立足课堂,放眼未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