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约束的美丽”

2010-12-29 00:00:00王晓斌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4期


  相对于预设而言,课堂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课堂生成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介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使课堂教学因此具有“情景性、过程性”等本体论意义,实现了教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静和变的统一。但是课堂生成必须以生成性资源为载体,所谓政治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生成的、能够推进教学进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文字资料、网络、多媒体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但对身边的人力资源却不太重视,尤其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或是不知如何把握生成。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性资源,正确引领课堂生成,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政治课堂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现状分析
  
  在与教师交流及在听课中发现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忽略学生提出的质疑。比如有教师在讲“货币”的内容时,一学生嘀咕了一句:“货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真是浪费人力、物力。”教师听到后笑着摇摇头没有回应,继续按备课思路上课。(2)自身知识局限,教师用“课后解决”来搪塞。如有教师在讲“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内容时,有学生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那么地方人大有没有立法权?”教师回答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课后得知,之所以没有放到课堂上讨论是因为这位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一问题。(3)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却出现了无序状态。教师被学生牵着走,讨论内容离题千里或讨论不了了之。下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的原因做以下分析。
  
  1.预设不当导致课堂教学机械。
  教学预设的目的在于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但由于它过于追求“规范”和“可操作程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学生以及他们在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边、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和创造能力。由此,课堂教学越来越讲究结构严谨,追求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完美吻合,教学教程每一步都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越来越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对于政治课教学而言,恰恰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开阔视野、归纳假设、质疑求证,即所谓“真理总是相对的”,更需要摈弃这种封闭的课堂教学系统。
  
  2.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
  在政治教学中,凡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应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同“科学知识的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无知的多种形式的进展相关联”一样,政治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也与政治课资源认识的片面性并存。比如上面提到的某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货币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真是浪费人力、物力”的疑惑,仍以惯常的思维来判断,没有与他头脑中固有的政治课程资源建立联系,即没有带领学生体会到货币的重要性。
  另外,有些教师低估自己的学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使得他们搁置那些不易被挖掘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其实。即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只要教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探究、互相交流,不管是否能够达到教师事先假定的标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比较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了生成性资源。
  
  3.教师的回应反馈机械性。
  尽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出现偶发事件也是必然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打破了旧的课堂秩序与平衡。这对已习惯于四平八稳、配合默契的“控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对多元的不确定和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回应是“收”还是“放”。还是“收放有度”,取决于其鉴别、判断、捕捉、调整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师的倾听、捕捉、鉴别、判断、点拨和组织,使师生向着有效、高质量的目标“互动深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包括新的问题、新的认识、新的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师的回应将直接影响课堂的进度,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往纵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回应反馈有效,学生又会生成许多新资源,教师对此再回应反馈……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往前推进。而很多政治教师囿于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教学智慧,难以从较高的视角回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一些和现实社会有联系的问题束手无策,这样下去怎能适应这种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呢?
  如何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中间、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如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成为教学的“生长点”?那份不期而至的精彩和灵感,我们可以“预约”吗?
  
  二、正确引领课堂生成
  
  1.避虚就实,截取有用的生成。
  超纲内容或学生故意起哄是教师经常遇到的两类生成,此时教师要做高明的花匠,砍枝丫留主干,截取有用生成,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容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现行的高一新教材中有很多在上课或解题中遇到,但教材又不做要求的知识,当学生对此类问题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避虚就实——课上表扬(如“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课余解决(让有兴趣的学生参读有关资料解决,以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引领的好处是回归正常的授课轨道,控制教学难度,减少无效教学的时间。
  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政治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创设一些情境,但难免遇到学生起哄、捣乱,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时”,有同学故意把“社情”说成为“色情”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发笑,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引领策略要避“异”就“主”——抓住有用的资源,避开异常现象。这种引领的好处是保证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控制教学的容量,增强有效教学的时间。
  
  2.善于纠错,争鸣中促生成。
  学生中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错误是另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欣赏学生的单纯,充分利用“错误”这种学习资源。此时,教师要做高明的导演,创设情境。如笔者在讲到“政府要依法行政”这个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城管工作人员如何管理流动摊贩的种种行为,让学生去判断、理解城管人员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是错的,对此充分展开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趋向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城管工作人员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就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争鸣中领悟,是教师引领课堂疑难生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策略。
  
  3.对话交流,接纳正确生成。
  新课程在教学关系上特别强调师生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教育,要求师生的人格平等,更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平等。学生的正确观点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教师此时要肯定学生,自己也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肯定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有人形容课堂生成是“无法约束的美丽”,这句话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但绝不是不可捉摸的。教师可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特别要注重教后反思,提炼引领课堂生成的有效方式,构建政治课堂“没有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