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是指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是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遵循学力的内涵及其生成特色的发展规律,构建学力发展型的课堂教学,它对于进一步探究初中学生学力发展的机制及方法、完善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努力尝试构建学力发展型的思想品德新型课堂,成为我不懈的追求。
一、关注课堂的“有效性”
学力的内涵包涵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即学识要素、能力要素、心理要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学识要素是基础,能力要素是主轴,心理要素是催化剂、推进器和重要的精神支撑,三者有机形成了人的学力整体,反映出人的综合发展水平。因此,构建学力发展型的思想品德课堂首先就要强调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
1.传授有效的思想品德知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这就为我们政治教师有效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教师要总结、归纳出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对学生学力发展有用的知识,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如通过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并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负责任的公民。
2.有效地讲授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精心预设每一堂课,即认真备课,这是教学生成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预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及艺术,主动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要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师生、生生的多边对话、多向交流,推进教学过程。如我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注意导入的有效性,请同学们结合相关数据和对家乡南通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的所见所闻,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同学从正面阐述,有的同学从反面论证,气氛热烈,最终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地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在眉睫,我们每个中学生都要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这样就极大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了思维,培养了学力。
二、讲究课堂的“有趣性”
学力的生成和发展,不能等待他人的给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结晶,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双赢。学生是学力的载体,是活的生命体,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等更是学力生成、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指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从以下两方面来构建有趣的学力发展型课堂。
1.不断挖掘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本身特有的趣味点。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的编写更关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较近,学生爱读、想读,如围绕成长中的中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要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要善于与人合作;要热爱生活,体会生命的可贵;要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有社会正义感,避免违法犯罪;要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捕捉生活中的热门问题,围绕学生的热门话题展开课堂教学,以增强课堂的有趣性。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如在讲授新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搜寻、选择与新授课内容有关的新、近、精、实的典型事例(一周两节思想品德课,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探讨的知识是具有时代感的,与同学们的心灵是接近的,事例是真实、准确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师生感情共鸣,并会情不自禁地、反复地去体味课堂,在回味无穷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沿着“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会创造”的路子走下去。
三、做到课堂的“有情性”
人的学力是一个系统,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是认知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有机渗透,是知、情、意、行的结合和统一,学力发展型的思想品德课堂应谋求逻辑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体“绚烂如夏花,脆弱似秋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有情人”,要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而不是虚情假意。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注人情感。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论》提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并教而受教”便是强调教师情感因素投入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身表情,身润情,目传情,心动情”;要营造宽谐的教学氛围,不高高自居;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而不能另眼看待;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又不是迁就放松。这样的课堂师生感情融洽、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加快实现“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并转变为自觉的行动,有利于学生的学力在实践、体验、内化中生成。
四、实现课堂的“有德性”
学生的学力发展既是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真实体现,又是学习者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21世纪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因此,中学的思想品德课堂担此重任责无旁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的“有德性”,要把“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由当代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尊自强,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加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对错、是非、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选择与判断,注意正确行为取向的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道德践行。
2.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特别是情感及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结合初中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增强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意识,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增强对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加强主体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价值选择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现实社会情境要比具体的道德法律规范内容更为丰富、更加复杂、更难以预料,而且在同一情境中,有时会包含尖锐复杂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要在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既有道德知识、规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创新。可见,学力发展型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我们教师要用新的价值观,去培养能够驾驭未来的高素质的创新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