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历史评价手段的探索与实践

2010-12-29 00:00:00马东林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4期


  伴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评价观。新形势下新的历史评价手段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最复杂、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评价究竟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手段呢?作为一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在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中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并且评价的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里。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动态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
  1.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为扭转以往只重结果的教学评价,我们建立了平日教学档案,在其中强调“个案记录”,记录学生在平日课堂教学中个性张显、思维独特的表现。例如赵婕老师曾在一节公开课后有一段个案评价:“没在一班上公开课,同学们很失望,有个叫刘梦的女生哭了。她们这种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我与同学们做了进一步的沟通。”这段个案记录体现了过程评价,蕴涵着丰富的新课程评价理念。
  2.建立课堂、学习活动日常奖励机制。日常的课堂学习观察和学习活动关注是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要通过历史课堂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历史的状态、表现和成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评定和奖励;对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考查实验等,教师必须适时过问、褒奖。例如,在一些探究活动课上,我们学校有不少历史老师都亲自动手制作了奖励卡片或奖状,如“最佳设计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创作奖”等。这些奖励评价都被纳入到学生的学习档案中,是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3.坚持常规的平时测验制。常规的传统测验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有它独特的功能,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督导教和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在单元阶段采取四种手段进行适当的测验。一是抽样考,即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考试。二是抽题考,即由考试的组织者或个人预先准备好若干试题,由学生随机抽题进行考试。三是开卷考,即学生可以随意翻阅教材等资料的考试。四是开放考,即将考试考出教室、考出教材,甚至考出学校。评定也照样可以采取以上方法,可以是分数评定也可以是评语。
  
  二、在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期末阶段采取结果性评价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办法只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全区性统一会考,学生的会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依据,这种评价办法使评价自身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无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针对以往结果性评价带来的种种弊端,在课改实验的期末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期末课堂教学整合。平日的教学过程评价散见在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中,它需要在终端阶段进行整合,因此我们在期末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双基巩固综合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档案作品综合评价、学生一学期历史学习综合评价等。例如把档案作品展做一专题活动课,采取先小组、后全班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评价。
  2.全区纸笔测试整合。以往的全区性统一闭卷考试与新课改中的评价观有诸多不一致之处,基于深入细致的思考和论证,我们区教育局领导对期末统一会考做了革新尝试。首先,变革纸笔测试方式,由原先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此举可谓一举多得:减轻了师生的双重压力;学生的认知整合空间得以扩展、建构;改变了“应试”死板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养成。其次是纸笔测试内容的变化。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测试(占30%)、综合能力测试(占70%)两大部分,在综合能力测试里重点考查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迁移运用能力、学科综合能力、历史学习过程情况等。试卷尽量体现人文性、开放性、多元性。纸笔测试成绩只是综合评定的一部分。
  
  三、在历史新课程学习结束时完成形成性评价
  
  教师要在完成几个阶段的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做好形成性评价。一个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包括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终端测试成绩和综合学习表现评定,容纳了初评、他评、师评等多种形式。因此,一学期的结果性评价表现为:表述性评语A、B、C等级制。例如:初二(5)班学生梁田的期末评语为:“该生上课认真听讲;勤奋好学,课外喜爱阅读,历史知识广博,动手能力较强。制作的学具‘甲骨文z获市级比赛一等奖,自编自演的课本剧《林则徐禁烟》荣获区级比赛一等奖。终端测试成绩优良。本学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评价等级:A级。”新的不唯分的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动力,并可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在新课程评价手段的实践过程中除了成功的经验外,我们也有过失败,更有过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多想、多做、多探讨,就一定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帮助学生创造自信、乐观和朝气蓬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