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探索与收获

2010-12-29 00:00:00谢国才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4期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笔者尝试用不同的办法来弥补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始终对教材、对历史充满好奇,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笔者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收获。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历史课堂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学生便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历史是人文学科,它具有浓郁的情感性。只要教师注意选择、合理运用,历史内容中所蕴涵的形形色色的喜、怒、哀、乐以及真、假、美、丑等有血有肉的因素都可成为情感化历史课堂的极佳素材。
  例如,在学习必修1中的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几节学生熟悉的知识时,我便充分利用手中多年搜集到的历史视频、书籍、卡片等让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弥补了教师一人独白的缺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的马占山、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让学生感动;南京大屠杀的一个又一个场景,细菌战、毒气战的受害者、幸存者的讲述,让学生气愤。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智慧胆识,粟裕、陈毅指挥的山东孟良崮战役的艰苦卓绝,以及对三大战役宏大场面、精彩场景的解说,让学生拍案叫好、对历史充满好奇,对共产党、毛主席创建新中国这段历史兴趣浓厚。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说一说他所了解的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在高昂的情绪下,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被调动出来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理解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国情出发,发动人民群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由此可见,当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他们就能很快融入课堂教学,较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认识。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笔者深入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广泛学习教学理论、认真观摩同行的教学,逐渐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历史;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三个层次都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这样,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就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次一个学生的一番话给了我颇多的感触:让他在班上介绍学好历史的方法,他竟然说他很少去背课文,而是经常看课文中的小字内容,如“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然后结合大字内容把有关事件联系起来。由此看来,为什么非要学生去大声读或写呢?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有多彩的课堂来满足他们。教学时如果只进行讲授和对部分学生的提问,则只适应于听觉学习者,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如果加上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精心设计板书、绘制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声像影片等手段,视觉学习者会开始启动。倘若再加入课堂讨论、课堂表演,那么触觉学习者也会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会更好。而今,每节课笔者都尝试多种手段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注重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
  
  首先,让学生参与课前活动,让他们各展所长,自己去感受、“触摸”历史。笔者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到图书馆、上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新课预习。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让他们分别自己动手制作有关教材内容的课件。这样的群体活动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自主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和法律”时,先让学生搜集“古代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的古代建筑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在此基础上,请三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充当课堂的主人,这一做法很容易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课堂实践,展示的成果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在学生讲完后,笔者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使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如沐春风,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最后,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展示才华,以求发挥最佳移情效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所在地等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师生间感情的融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同时,学生把在大课堂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如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也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所说的,只是笔者的一些心得。当今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教改大潮中有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