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改革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中学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帮助和指导学生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选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和深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应当是非常灵活的,选题范围也十分广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和机会。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2.开题论证。首先,要看看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否对社会有意义。其次,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也就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这个课题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要考虑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深入探讨的内容,也就是学生能否把要研究的课题落实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层面上来。
3.在教师指导下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研,究人员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实践证明,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状况,该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可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并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和完善。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第三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报告材料。成果中,还要包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记录和组内各成员所做工作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第四阶段,撰写报告及组织答辩。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应当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学生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全班或者全年级公开展示选题原因、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同时回答各位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给学生选择课题的自由,但是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很广泛,既有全球性的问题,又有中学生自身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的选题不够具体,主题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甚至不能说清楚主题的含义。
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仅仅局限于资料搜集水平,或仅仅限于对资料归类整理。如果这样就是研究性学习,那么这就远远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主旨。而且近于机械式查阅和搜集资料,学生体验不到智力活动的乐趣,会渐渐丧失持续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搜集信息,而且更需要做观察,更需要提出问题,更需要设计调研方案,更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更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
3.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但是很难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选取多个评价视角,尽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树立自信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促进其更好发展。但是,学校应当制订一个相应的标准,使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紧紧围绕主题,积极参与,否则,很难对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比如,可以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等,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问题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但是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什么都没有做,只有一部分同学在真正的参与。因此,如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