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标理念

2010-12-29 00:00:00季彩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7期


  [课堂案例]
  这是一堂高二历史选修课,模块专题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题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课前,笔者根据课标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
  从乾隆女儿出嫁的故事引出“中华先圣之孔子”,学生兴趣高涨,迫切想了解更多关于孔子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下,我提出问题:“你所了解的孔子是怎样的?”很多学生谈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也简单回顾了在历史必修三中学过的孔子思想的部分内容。我在总结学生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把孔子的人生按学习礼乐、实践礼乐、宣传礼乐、教授礼乐四部曲来叙述,这样,一幅孔子一生都追求礼乐的人生画卷在学生心中徐徐打开。学生以“逆境中要不断奋起、坚持不懈”、“人生要执著于对理想的追求”等感悟表达了对圣人的崇敬、对自我的激励。
  接下来,课堂过渡到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部分,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投影仪显示了《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从“含义、实践方法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三个层次来解读孔子“仁”“礼”“中庸”等思想主张。学生兴奋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细心阅读教材。考虑到教材的语言比较抽象,在学生看完书后,我又用投影仪显示了一些同课本内容相关的事例和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表达观点,并及时总结完善。
  当课堂将要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时,一个平时就比较好问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你看了吗?”我说:“有问题吗?”“老师,将《父亲偷羊》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你,你会怎么做?”全班大笑。我在备课时关注过这个问题,但觉得故事并不典型,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歧义,并且它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课标规定,所以在设计课程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但是这个学生将问题提出来,并将历史和现实、圣人和自身联系在了一起,我马上灵感进发,说:“嗯,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大家坦诚地交流交流吧。”小明说:“我不赞成孔子的做法。我会选择举报父亲,父亲偷羊是违法的,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啊,这和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呀。”“这违背了圣人倡导的孝和礼,你毁了父亲的后半生,没有良心啊。”……好几个学生对着刚才发言的小明说。小明张口欲辩时,旁边一直沉默的小谢拍拍他说:“你真有正义感,法制社会就需要你这样的好公民,我支持你。”“嗯,偷窃是违法之举,如果因为是父亲就隐瞒,那这个社会没救了。”直爽仗义的班长小马说话了。大家七嘴八舌之际,课代表小栾说:“大家安静了,我们听听老师的想法。”通过听取学生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孔子思想还不能结合实例进行深入辩证的理解。于是,我说:“父亲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尽孝,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孝“礼’的规范对于稳定家庭和社会不可或缺。可是,同学们知道孔子常常就一个问题提出两个相反的意见吗?”有学生站起来举了例子。我接着说:“所以说,我们应该全面看待孔子就偷羊问题的回答。孔子儒家思想有更完整的‘五常’,除了‘仁’还有‘义、礼、智、信’,其中‘义’指的就是正义,其实刚才你们讨论中出现的两种观点都没错,不主张举报的,是想到了‘孝’,想到了感情,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主张举报的,不是没有感情,而是很理性、很正义,把孔子思想的‘义’上升到了‘依法治国’的高度,两种想法都有道理。”学生掌声四起,课堂再度活跃起来。“老师,孔子真是个哲学家”、“老师,‘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要结合起来”、“理解孔子的思想要考虑他的儒家思想的大体系”……学生的感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离课堂结束只有几分钟了,我对学生说:“感谢你们,你们成功地为课堂布置了舞台,你们自然地把孔子请入了课堂,又自然地把老师、自己和同学置身于这个舞台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穿梭中,我们一起体会了历史,接近了圣人,思考了现实。对于孔了、儒家思想,其实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索,同学们课后以‘孔子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主题,积极查找资料,下堂课我们继续这一内容的学习。”
  [案例反思]
  第一,关于这堂课,我初始的备课设计有成功之处,如人物的导人和对孔子生平的介绍,使学生的情绪不断高涨。但是,在分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时,我高估了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备课时遗漏了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加深了解这个环节,另外对于事例的选取,也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
  第二,在课堂出现特殊变化时,我及时调整。调整后我发现,其实学生最渴求的还是畅所欲言的开放式教学,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关注教师同步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教师点拨,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这恰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新课标理念、历史教育的价值。
  第三,在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所举的例子和所设计的讨论问题既不能离历史太远,又不能过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