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0-12-29 00:00:00陈西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师生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更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这种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孩子在感情上最依赖、生活中最亲近的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将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远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壮观和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如在讲授美文欣赏课《小河》时,我始终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黑板上随手画出的“小河流水”的简笔画,把“小河”拟人化,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而精心制作的描绘小河美景的几幅动画并配乐的精致的电脑课件,色彩明快,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在欣赏美、赞叹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