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

2010-12-29 00:00:00宋黎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未来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更是需要具有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的人。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载体多样化、节奏紧凑化、方式主体化等特征,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能为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励性,让学生“乐学”
  
  “激励”在这里是指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课文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趣、激情的导语,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如教《鸟的天堂》时,在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天堂”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巧妙而适时地展现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生动直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课文是如何来描绘这鸟的天堂的?又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导入课文后,可播放“双龙洞风景”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秀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课文的好奇心。“这么神奇秀美的名胜,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学生都说:“想!”“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爷爷的足迹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中。
  巴班斯基说,“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使学生提高了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电教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从而引发出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主体性,让学生“实学”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课文学生自读,疑问学生自提,难点相互讨论,感情学生自悟”的自主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介作用,创造条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准确地运用“触、巴、拉、贴”等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但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如能让学生边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上墙的过程,边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再请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学生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一定会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再如教学《观潮》时,怎样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要是借助媒体手段先播放钱塘潮的影视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便可很轻松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和直接体验。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有感染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潜在的创造力,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学得实实在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主导性,让学生“会”学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引导、启迪,能使学生自奋其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会什么,关键是让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点拨和精讲。在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巡回指导,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把学生的读、思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和精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教学《麻雀》一文中的重点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时,教师采用“读读—说说—指点—再读读—再议议”的方法来教学。在学生自读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点出“安然地”,并引导学生思考:“安然地”是什么意思,它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为何不能安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之理解。这样的指导,因为有了电教媒体的参与,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好地感悟到正是那种伟大的母爱精神,使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了下来。又如教《落花生》时,“落花生”是怎样花落地,花柄向下生长扎入泥土,子房长成花生果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不容易弄明白,如果教师不讲,则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清楚。如何化解这个新的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如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演示,再辅之以讲解,学生就不难明白:花生开花后,子房柄就开始迅速生长、向下弯曲,使子房慢慢钻进土里,子房长大了,变成了花生,就叫“落花生”。
  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指点和必要的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Cd7ikmp5HCUOQaRO4MebZCgqmWpYUg91/88INNL2h+U=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手段与途径上下功夫。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电教媒体来完成这一过程,效果最优。因为它可以把常规教学中抽象的描述变为形象的演示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性,让学生“活”学
  
  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第斯多惠语)可见实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网络资源是众多语文教育资源之一,在体现实践性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如教学《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时,让学生自由寻找合作学习伙伴,根据电脑屏幕出示的导学目标,有选择地研学、助学:(1)利用网络查询,弄明白“共栖”的含义。(2)上网阅览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重构、创造。(3)细读课文,抓住联系,弄懂它们共栖的原因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将学生置于信息网络的大背景下,进行导学练习。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浏览“动物世界”网站,理解什么是“共栖”,了解犀牛的生活习性,领略犀牛在狂野世界里的凶悍威猛的特性,再对犀牛鸟的特性进行“链接”,由此产生强烈的对比,进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然后,回归课文进行相关学段的研读。学生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从中找到共栖的原因——各有所需,互助共荣。并进一步推荐网址,鼓励学生课后上网阅读,获知其他共栖现象和生物的其他有趣现象。又如教学《观潮》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为课文学习作好准备;教学《新型玻璃》后,让学生上网查找其他新型玻璃的特点,进一步了解众多新型玻璃的广泛应用。
  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更为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要重视创设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学会怎么捕鱼。归纳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自主学习的一剂对症良方。教师进一步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向课外延伸,利用网上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以提供更为广泛的时空,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课堂创新、共享资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得灵活,学得扎实,这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电教媒体以直观、形象、生动为特征,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以形象为依托,教得自如;学生以形象为线索,学得轻松,师生互动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高效、和谐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