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虽然还没有系统学习修辞知识的条件,但作为语言精粹的修辞现象还是大量存在于教材文本中,其中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更是屡见不鲜。虽然小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就接触了“像苹果一样的小脸蛋”这样类似的修辞口语,在课堂语文学习中又时不时接触到文本中的修辞,而且课堂上教师也会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感受修辞语句,但受认知基础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真正理解一些修辞手法所蕴含的意境方面还是比较模糊和肤浅的。这时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声音、图片、动画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弥补小学生认知基础的不足,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全方位体悟修辞手法所表之情、所达之意。
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多媒体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学习修辞手法的一些思考。
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帮助学生“明物”
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往往是用一物来表状另一物,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似的某些性状,通过对被借用事物(喻体)性状的描写使原事物(本体)的形象更加形象鲜明。如果对所借用事物的特性没有一定的了解那就根本无法理解这种表达手法的意境。而小学生受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的限制,所认识的事物是相对有限的,这时如果单单通过教师简单的分析所借用事物的特性不但形象无法鲜明,更有本末倒置进行教学的嫌疑。而运用多媒体资源中的图形、录像、声音等形式来替代教师的讲解,不但可以弥补学生认知的不足,还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自主认知的习惯,使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在学生自觉的想象中紧密连结,修辞手法的作用也同时在学生心中升华。
例如,《燕子》一课的最后一小节这样描述“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杆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这段话中的比喻是典型而生动的,但是大多学生对于五线谱是不了解的,也就无法真正感觉比喻在表情达意时的韵味。这时简单的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投影或幻灯,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简介五线谱和音符,同时结合书本插图让学生产生图片之间的联想;更好的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动画让音符跳跃到五线谱上,同时产生悦耳的音乐,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图片之间比喻的含义,更能让学生感悟小燕子所谱出的春天的歌。
通过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明物”时,要注意体现物于物之间最相似的属性,也就是明了作者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时的本意,才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的目的。当然不同的属性需要不同的多媒体形式来表达,就像燕子停留在电线上与五线谱和音符是在画面形式上的类似,所以主要通过图片形式来展现。
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验“活化”
修辞手法往往会用来表现极具感官冲击力的动态瞬间,不管是用比喻、夸张、还是排比等手段,都是为了强化阅读者对这一瞬间的印象,使形象更加传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瞬间可以是温馨的、灵动的、狂野的,但都是活的瞬间。教材在这样的修辞语句出现时往往会插入比较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但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动态的形象更容易体会修辞所带来的语境。
例如,《观潮》一课中有这样一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从浪潮的颜色、气势、声音、形态等方面把浪潮描写得气势磅礴,特别是把浪潮翻滚前进的气势比喻成“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极具动态的冲击力。这样的情境单凭小学生结合书本的图片进行想象还是无法真正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宏大画面的。把插图变成多媒体录像让景象真正活起来这时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录像可以生动再现钱塘江潮水的颜色、声音、形态和气势,帮助学生更贴切地联想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的壮观景象。
修辞手法中还有把一类词的词性活用成另一类词的手法(转品)。出现在诗词中往往把一些形容词活用成动词,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活泼。虽然小学生没有必要去了解这样活用的技巧,但是帮助学生去体会这样的用词显然能更好地去理解诗句的意境。当然这样的词语活用对于学生来说是脱离了词语的本意,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活起来,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体会词义的变化、体验诗句的诗意。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有这样的一句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其中的“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如果简单地由老师告诉学生“绿”的意思是吹绿或使……变绿,作为动词了,这样学生是无法体验到诗人所要描绘的江南春天勃勃生机的。相反运用多媒体动画形式描绘出江南在春风的沐浴下渐渐着上绿装的过程,就使画面形象活了起来,比之通过教师滔滔不绝的分析,学生对“绿”字的理解、对诗意的感悟会更加容易和水到渠成。
当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帮助学生体验修辞语句的“活化”,一定要在分析学生认知的需要下进行,盲目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的想象也是不可取的。一些修辞语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可以自己在大脑中通过想象形成的画面远比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和美丽。
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悟用”
对小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有关修辞的知识,但是只要恰当分析好修辞语句的精妙语境,帮助学生理解修辞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运用修辞的需要,也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慢慢从似懂非懂到逐渐体悟出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显然如果我们在修辞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必要深入的分析和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悟出一些基本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
比如,在上面《燕子》一课的例子中,当多媒体同时出现小燕子停留在电线上的画面和五线谱画面时,学生对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创设的基本要求就有了比较直接的印象——具有相似的特征。
再如,《詹天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排比句“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在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方法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在崇山峻岭之间铁路修建的基本过程,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开山”、“架桥”、“铲坡”是进行铁路建设的三个密切相关的环节,也正是对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活动用结构相近、语气相似的语句来连接说出来就形成了一组排比句。这也正是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经过修辞的语句都是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研磨的精美语句,它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语句并不是要用图片、音乐、动画、视屏等来单纯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修辞的一些障碍,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修辞的兴趣,为修辞这种祖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在学生心中更好地扎下根。
正如《珍珠鸟》(苏教版)一文中最后一句话“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两幅画:一幅是婴儿甜美地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一幅是珍珠鸟趴在作者肩头安详地睡着了。教师这时没有言语的教诲,看着学生静静地欣赏着画面。此时文中那一句反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也不需要表白,学生们都理解了它的真正意义。这一刻就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修辞手法教学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