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听了两节语文评优课,这两节课都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其运用效果引起了我的思考。
济南的冬天
播放课件——介绍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先让我们通过屏幕上的介绍了解作者。
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老舍的照片和一大段文字。文字中介绍了老舍的名、字、籍贯、经历、作品、文学成就等。
教师试图通过照片和文字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作者,但笔者认为,这里使用多媒体是不可取的。初一学生在小学学过老舍先生的《养花》,课外读本中也出现过他的散文《猫》,想必对《骆驼祥子》也不会陌生,学生对老舍先生个人及作品已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老舍作品的了解,对风格的认识及阅读的感受,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滋长了学生思维的惰性,限制了学生思维,没有给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
出示问题——研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之情,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问题。
屏幕上出现了一道道思考题,学生低声讨论,用时20分钟。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下面我们共同研究这些问题,看看你的解答与老师的答案是不是一致。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不少学生忙于记录。
这里的多媒体课件成了试题展台。当代作家李国文认为:学习语文,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济南的冬天》是大师之作,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遣词造句中见功夫,平淡无奇中见真情,为什么不可以把部分讨论问题的时间用来朗读品味呢?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准确,读出语句的优美,读出语感,读出理解。
观赏图片——感受冬景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可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进一步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一幅幅清晰精美的冬景图片,或舒缓、或快捷、或秀美、或壮观,令人目不暇接。
一千个学生心中有一千个济南的冬天,小雪覆盖下小山的秀美,落日映照下小山的娇美,城外水墨画般的小村庄宁静的美,冒着热气的碧澄的河水纯净的美,蓝水晶般透明清亮的天空空灵的美,无处不美,无处不安适。感受这种美丽和情调,不是通过观赏精美的图片所能奏效的,而是要阅读文字,激发想象来实现。从网络上收集的冬天的图景,虽然精美绝伦,但它不属于济南,济南的冬天自有它独特的美,它美在想象中。
试想:《济南的冬天》中的多媒体如果换一种用法,是不是效果更佳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前播放——设置情境
师:让我们先欣赏MTV《月牙泉》。
柔美的旋律在课堂上回荡,歌手深情演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屏幕上出现蓝天、白沙、清泉,播放3分钟。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听了歌手的演唱,大家的心灵一定被深深震动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这个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之嫌,它通过短短3分钟的情景设置,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引出探究的问题,让本来与学生相距甚远的事物如在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效果不言而喻。
对比揣摩——引导探究
在学生朗读课文后。
师:今天的罗布泊与过去的罗布泊有如此大的区别,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多媒体课件——“昨天的罗布泊”。教师以轻松欢快的语调解说画面:昨天的罗布泊流水潺潺,绿草茵茵,牛羊成群,是充满生机的绿洲。
多媒体课件——“今天的罗布泊”。教师以缓慢而沉重的语调解说画面:今天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没有一条溪水,没有一棵绿树,没有生命的踪迹,是飞鸟走兽也难以穿越的生命禁区。
同学们静静地看课文,沉浸在课件创造的氛围中,我们仿佛感到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心潮的涌动。这里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
开发资源——超越文本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了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后,出示了第三张课件——“沉重的忧思”。
师: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
多媒体课件——教师收集制作环境遭受破坏的素材,制成画面,从学生眼前掠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看着屏幕上的一个个画面,学生的心中一定萦绕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教师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采集最新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制成了短片,让学生观摩,它给学生心灵的震动一定是非常强烈的,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展现。
由两节课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失当与巧妙,我想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没有哪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教材和所有学生。教学方法的取舍、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适时调控,同样,如果教师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维度,使用适当,使用巧妙,那么它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