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开展科学观察、探究活动?我是学校的专职科学老师,又是学校的网络管理员,因此比一般的科学老师有更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便利。这几年,通过不断摸索、反思,我总结出了两者的结合之路:利用信息技术,抓好科学课的预习作业,尝试让学生把预习作业通过网络博客形式呈现出来。一个班级建立一个科学学习的博客,把科学学习中一些课外学习资料、学生的活动过程、科学学习的成果等在博客上充分地展示出来。
教师引领:课外资料集中分享
学生、教师、家长似乎都习惯了语文课前要预习,预习似乎只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科学课更需要预习,很多课必须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科学课的预习如何展示呢?观察所得如果仅仅是填写一张表格,学生观察的深度将无法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得不到激发。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确实,科学课需要走出教室,需要拓展更多的信息渠道。
利用信息技术就是拓展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建立班级博客后,教师可以把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科学领域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博客上,吸引学生阅读、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更重要的是拓展一些和本学期科学学习有关的知识。
【案例:开学第一课】
上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要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奥秘。让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就能迅速激发起对科学课程的强烈兴趣,引领他们自觉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博客上上传了许多趣味科学知识、科学小实验、图片,如恐龙灭绝的原因、动物的伪装术、显微镜下的世界、人体的奥秘等。
一个个内容点击开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小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眼不眨地盯着博客上的内容。教师根据播放情况,在旁边适时地讲解、描述,使学生在对奇妙的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又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具体实际的亲身了解和感受。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我们一定要特别设计,利用信息技术给他们留下“有趣、新奇、神秘”的印象,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案例:打开宇宙的大门】
《宇宙》这个单元,我先搜集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呈现在博客上,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布置学生搜集任务:“茫茫宇宙,实在是太神秘了,你还想知道有关什么呢?请上网查阅吧……把你认为最有趣的,最值得跟同学分享的宇宙知识传到科学博客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组织他们进行“网络搜集大比拼”的活动,搜集到的资料由全班同学来评价,点击率最高的将获得“最佳搜搜奖”。学生互相阅读资料的过程也是精彩纷呈。下课了,同学们仍在津津乐道。有位女学生感慨:“老师,宇宙实在太神奇了!” “宇宙到底有没有尽头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问题都宽泛,很笼统,但这是他们思考后发自肺腑的疑问,让我们看到——只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一定会被激发出来。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提供资料其实只是一个引子,仅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家长参与:三方探讨共同成长
家长是科学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应与家长积极地沟通协调,把家庭作为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利用起来。根据科学课程开发的参与性原则,只有家长的参与,科学课外拓展才能生动活泼地开展。
今年我教三(2)班科学,又担任他们的班辅导。这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整册教材中,学生喜欢的实验课很少,主要侧重于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怎样让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保持学习激情?怎样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到观察的方法?
我尝试让学生把课前的观察内容、观察所得传到博客上。因为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所以这方面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我利用开学第一天的家长会,把简单的上传地址、上传方法教给了家长。并且组建了一个班级QQ群,便于家长有问题及时跟我反馈,我也可以把具体的要求用QQ这个最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家长们虽然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对孩子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开始关注起来,所以对我的提议很是配合。
【案例:大树大树,我要看看你】
三年级第一单元是《植物》。这是小朋友们第一次上科学主题课。我利用家校通、QQ跟家长沟通了这个单元的预习任务——观察小区、公园里的各种树木。把孩子们观察的树木名称在博客帖子里写出来,把孩子们观察所得简单地写下来。
家长们很配合,放学后在小区里观察松树、香樟、广玉兰、枫树,双休日带着孩子到目澜洲公园观察垂柳、银杏、痒痒树等植物。
他们的帖子也是各式各样,不仅有品种繁多的植物,有小朋友对大树的描述,还有小朋友抚摸大树、观察树叶的照片,父母孩子一起在树下玩耍的照片。这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科学预习作业,更是一次亲子活动,一次家长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活动。
一位女同学吴**家长上传的观察枫树的帖子中“枫树长出了小小的果实”这句话引起了班级里另一位李同学家长的兴趣。他这样回复:“我家旁边就有棵枫树,每年春天、秋天我都会好好欣赏它。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枫树的果实。看了你的帖子后,我特地跑过去细细端详,果然看到了如你所说的那样开始长出有点像翅膀一样的果实;我还到网上搜索这方面的知识,原来枫树的果实可以像鸟一样飞翔,着陆前会发生旋转,使其降落速度非常缓慢,如果刚巧有风吹过,它们便会随风远行,来到一片新土地上繁衍,真是太神奇了!看来再熟悉的景物也需要我们睁大眼睛细细观察啊!”
我在课堂上用大大的红色的字把这位家长的语言呈现出来,相信家长的亲身经历、家长的肺腑之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教师、家长站在统一的立场,当双方携手共同为下一代的教育出谋划策的时候,教育不是已经成功一半了吗?
家长帮助学生上传后,势必会看一看别的同学传了什么内容,这时候他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对不同学生搜集的资料,对孩子们课前的研究活动有所评价。而来自家长的评价是非常独特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预习在不同人眼中的价值。
学生展示:预习过程全面呈现
科学课需要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准备材料、观察动植物等。这些课前的预习作业如果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首先有利于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全方位掌握;其次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肯定;第三也起到督促学生预习的作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博客上每一篇课文都开一个帖子,要求学生把课前预习中的发现、观察、搜集的资料等回复在每一课的帖子后面。
【案例:瞧瞧我一天吃的食物】
在四年级下册《食物》一课学习之前,我布置学生双休日把自己一天的食物按照早、中、晚的顺序记录下来。然后把这记录发到博客上,有条件的请家长帮忙把自己吃食物的照片拍下来传到博客上。
四年级的学生很天真,听到要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下来,就跟爸爸妈妈狮子大开口,把平时喜欢吃的都摆上了。
有的同学用表格记录一天的食物品种、数量;有的同学用照片把自己狼吞虎咽的样子拍下来;还有的同学把油条的加工过程拍了下来……一时间,博客上琳琅满目,都是色香味俱全的各种食物。
学生们不仅在博客上介绍自己吃的食物,还对同学上传的内容兴趣浓厚。有位小胖子吃的早饭是一笼烧卖、一碗豆腐脑、两个南瓜饼、一瓶牛奶。他的照片最吸引大家,看着他油光满面的脸,看着他故意让爸爸拍到的圆滚滚的肚子,大家都哈哈大笑,争相点击他的帖子,并在帖子后面留言劝他注意身体健康,当然也有嘲笑他身材的。
有了这样的预习,学生一方面对自己品尝的食物印象深刻,并且在浏览他人帖子的同时,了解了更多的食物。对于本课的学习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科学课程标准》:“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科学作业博客化,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功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科学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把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合理地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