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当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信息技术都将起到其他知识和和技术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
因此,信息技术课要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和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多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学生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广,而且变化又快,光依赖书本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终身受益。可以说,自主探究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呢?我从三方面抓起。
一是自主学用教材。课前,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课上,教师先不讲解,而让学生自己对照教材,边尝试边记录操作步骤。这样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尽量多地尝到自学的甜头,提高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学会使用帮助。学生要学会利用参考书,利用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步骤等帮助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他们会把有关资料存放在教师机的文件夹内,有的放在学校的网站上。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可以在因特网找专门的学习网站,那里可以找到许多软件的帮助资料,有些资料比教师上课讲解还要详细,对每一步的操作都演示得很清楚。如果学习有困难,还可以通过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向同学、老师、甚至电脑高手请教。总之,学生学会了请求帮助,就好像安上了一双“智慧”的翅膀在茫茫的“网”空中自由飞翔。
三是课余时间自我探究,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也要扩大到课外,逐步扩大知识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学生可以看各种适合自己年龄的计算机刊物,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要学会像用铅笔一样地使用你的计算机,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现在有一部分信息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误区。其实,信息技术只有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显示其巨大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1、进一步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探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4、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一句话,整合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把诸多学科请进来,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将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满了生命活力,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