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之有效教学探析

2010-12-29 00:00:00徐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包括教学时间、教学精力、教学努力等等)内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对信息技术课来说,有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内,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成效。
  下面就以《制作课程表》为例,谈谈如何让信息技术课更加“有效”。
  
  教学目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源于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合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制作课程表》一课中,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与技能:了解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区分行与列;学会制作简单的课程表。
  B.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单的课程表,掌握表格处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利用表格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培养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这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体的,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可使同学们掌握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课前准备要有效
  
  一堂成功的信息课,必定是一堂有充分准备的课。教师除了要对教材的内容运用自如外,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准备充分的素材。
  1.能有效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和优秀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使用价值,但教材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并做到精心备课。
  在本课中,我对教材内容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班级的课程表,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制作课程表之前先运用简单的课件演示说明表格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制作简单规范表格的操作方法,然后再由同学们自由设计制作自己的课程表,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2.有效地了解学情
  我校的三至六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我教的,所以对全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掌握情况有较清晰的认识,包括同学们的喜好、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等。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一份印好的课程表与手抄的课程表,让同学们选择更喜欢哪一个,并且在机房里安装了打印机,同学们完成后可直接打印自己设计制作的课程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程表制作好后,再完全放手由同学们自己创新设计得更加美观漂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有效地准备素材
  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课上所需的素材。例如,在《制作课程表》一课中,我准备了网络课件“认识表格”、制作好的课程表与修饰好的课程表等,从而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做得越充分有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上每一堂信息课,都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行为要有效
  
  何谓教学行为?笔者认为,教学行为是由教师和学生及其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把教学行为各环节和步骤设计得科学规范;一方面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学行为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创造出了大的教学效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两者应互为作用,协调一致。
  1.课堂导入要有效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育家杜威说过“学生在思维之前,就必须有一个情境,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思维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活动。”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注重创设一个有氛围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本课教学中,课前将手抄的课程表与电脑设计打印好的课程表给同学们比较选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学习的目标任务。
  2.细节处理要有效
  A.任务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设计简单的学习任务,完成几行几列规则的表格制作,再出示并完成课程表,最后将课程表修饰。其中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层次的关系,后者在前者完成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B.教学方法要有灵活多样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本课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课堂提问要有效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索工具、软件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的提问要简短明了、难度适宜、具有启发引导性。例如:请同学们数一下,这个课程表共有几行几列?在同学们遇到单元格的合并操作时,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可提问引导学生,“这一格与别的单元格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你们能在菜单中找到它的操作名称和方法吗?”通过简单的启发性的提问,同学们就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实践操作探索,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课堂评价要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新课标:教学评价必须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力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的作品及时上交,及时评价,指出优点和缺点,让学生知道不足,或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课堂时间比较少,我就要求作品可以课后完成,通过邮箱或者FTP发给我,同时记录作品完成情况,给予记录、适当表扬奖励等,效果很好。对于课堂作品完不成的同学,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
  课堂中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其创造的潜能。
  
  教学结尾要有效
  
  教学结尾是指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巩固、扩展和延伸以及知识迁移的教学活动。一个新颖有趣、让学生回味的教学结尾不仅能巩固课堂新知、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把课堂教学推向又一个高潮,使课堂教学真正拓展到课外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制作课程表》一课结束前,我给同学们欣赏了一组使用表格设计的名片、通讯录、同学联系卡、每周食谱等,并在同学们感叹的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用表格设计出这些吗?希望同学们能将你完成的作品发到老师的信箱里来。
  教学结尾的方法还有好多,例如总结归纳式、知识拓展式、问题启发式、趣味游戏式、作品展评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方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