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新课改下的师资建设

2010-12-29 00:00:00方振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24期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教师身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任重而道远。因此,建设一支具备高尚师德、专业技能、思想创新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农村教师的现状,就如何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队伍谈几点粗陋的看法。
  
  爱满天下,加强师德建设,做有修养的教育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可具体理解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德为首。我们知道: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建立在教师良好修养前提之下的。古人云:“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成式”。可见,师德建设在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那么,何谓师德呢?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
  (一)师爱为魂——树典型,展风采
  向周围典型教师学习。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老师,都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用和风细雨般的柔情关爱每一位学生,数十年如一日。为弘扬师德,树立新风,学校经过民主评议,推选出了具有典型代表的教师为“爱生模范”。并且以“教育思想交流会”、“师德师风报告会”等形式,让这些“典型”述说平凡的故事,让大家获得心灵的感动。
  向身边的优秀事例学习。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许多像谭千秋、袁文婷那样舍己救人、充满悲壮情怀、令人骄傲的英雄群体。他们一次又一次冲进危险,拯救学生,这崇高的舐犊精神,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此外,像《真水无香》也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一部典范教材。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观看并进行分组讨论,写出观后感。有一位老师在观后写道:“我们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多一些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心中时刻装着孩子,怀揣一颗爱心,耐心细致地去照顾、去呵护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爱孩子胜己出。”这是老师们看后的心声,是教师灵魂的一次洗礼与净化。
  (二)为人师表——严制度,端正气
  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分管德育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以及教导处和年级组等其他人员认真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开展。
  签订了师德责任书。为了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自愿签订《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来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禁止有偿家教和有偿补习,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义务,同时也必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以绩效工资来推进教师素养的提升。学校修订并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将成果奖倾向于师德师风好、教学质量高的一线教师。
  学校要求教职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理论学习,并认真撰写教学笔记与随笔。学习内容应侧重教学,如《最震撼心灵的教育》、《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等。
  (三)身正为范——抓活动,赛师德
  活动展师德。学校通过征文、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来开展“赛师德”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励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奉献”。
  例如,一青年教师在镇举办的演讲比赛中以《做一枚小小的铺路石》摘得了桂冠。“我愿做那一颗小小的铺路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虽然它没有水晶的纯静,没有宝石的艳丽,没有钻石的光芒。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新一代走在我们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前方、奔向四方、奔向远方。”一枚小小的铺路石,歌颂的是蜡烛般火热的情怀。
  近日,德育处主任发表了在国旗下的讲话《爱国,从行动做起》,“当国旗在校园冉冉升起时,你肃然起敬的表情便是对爱国最好的诠释;当废纸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平躺时,你弯腰拾起的背影便是对祖国最美的回答。”慷慨激昂的演说,让全体师生如沐春风,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此类“赛师德”活动,将教师的言与行结合起来,做到从形式走向自觉,促进教职工良好师德的巩固形成与持久深入。
  
  巧度金针,锤炼专业技能,做有魅力的教育者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必须彻底摒弃原先的“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课堂模式,而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与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因为它是构建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一步修缮,使之焕然一新,更贴近我们新课程纲要中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训
  学校定期聘请专家讲座、课堂教学指导,两周一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开展相互听课、评课,规范教学六认真,着力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听取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新时期下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专题讲座。专家分别从精神、态度、方法层面来讲述新时期下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事例生动,报告精彩,让在场的教师受益良多。
  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来校就“中学教育科研的现状与研究方法”这一命题,为教师作深入浅出的讲座。专家就教育科研的基础现状,研究战术,讲究战略,将教育科研的现实、历史和未来作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解构。
  邀请各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为教育教学作诊断性调研,把脉开方。本学期各位教研员深入课堂,走访师生,共听课32节,召开师生座谈会4场,分别与相关教研组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复习的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深度变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求。校课改革领导小组,把“上好一堂有效课”放上教改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三步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验模式。他们把一堂课分成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即学、思、练。学,就是教师先学,提出自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及时间,让学生自学;思,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适当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练,就是当堂分两次训练。通过学思练,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抓两头,促中间。优秀学生要优中求进,中间学生要赶超先进,薄弱学生要向前看齐。密切关注每名学生的成绩变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更要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一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区别对待。同时,实施学困生目标激励制。每个班级都建立薄弱学生的学习档案,并滚动式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让教师辅导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更有动力。这样坡度式的学习激励,使每一个学困生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成绩。
  
  志存高远,探寻教海新航,做有追求的教育者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不能仅将教师定位于一个教书匠,而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摸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新鲜经验。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精彩人生需笔耕。现代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向专业化教师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奋进、向教育家型教师靠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研究,走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的道路,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带动研究,促进课堂的纵深化发展。
  (一)坚持撰写博客,努力提升自我
  教师坚持写博客,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途径,坚持“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例如学校部分教师在苏州教育博客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开设了“教海探航”、“课堂寻真”、“落霞如歌”等栏目,并出版了个人专著《提拉米苏在独白》等,这些都为他们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参与课题研究,理论结合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到课题研究中去。学校在渭塘镇原有的文化底蕴之上,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都得到自主发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建立个性化的管理文化,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和班级文化为重点,着眼于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立足素质教育的同时,亦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本土资源,专门成立课题小组。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构建艺术特色学校的实施研究》和《中学生心理探究以及指导策略课题的研究方案》已顺利结题。
  综上所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