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2010-12-29 00:00:00郑联盛
世界知识 2010年2期


  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缩小,盈利能力相对下降、融资难度相对提高,在处置有毒资产和去杠杆化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金融机构破产,可能引发新的金融动荡。
  
  2009年是全球经济难熬的一年。在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刺激下,金融部门和垒球经济实现了谷底反弹,并呈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新的一年已到来,全球经济能实现新的发展吗?会面临哪些问题?
  
  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总需求或现缺口
  
  2009年12月底,美国商务部修正了美国三季度GDP增长率,从2.8%调至2.2%,这给乐观主义者泼了一盆凉水。随后,芝加哥联储预测2010年美国经济同比增长约2.5%,略低于市场预期。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欧元区16国2010年GDP将仅增长0.3%,日本将增长1.7%。欧洲和日本的复苏形势更不容乐观,尤其是日本,2009年经济将负增长5%以上。
  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复苏是缓慢的,对全球总需求的贡献减小,这决定了全球复苏不能很快实现。由于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日本是主要的出口方之一,欧美需求减少,日本供给相对充足,在其他国家出口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总供给将超过总需求,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全球经济复苏将更加均衡,但这不利于总需求的提高。美国居民部门储蓄率明显提高,这虽然有助于改善美国经济失衡和全球失衡,但可能不利于全球总需求。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收入降低或收入增长预期变差,以及资产缩水,居民部门开始去杠杆化,居民储蓄率从零点较快提升至目前的8%左右。居民储蓄将会挤占部分居民消费,因此,美国的消费进而全球总需求无法迅速回升至危机之前的水平。
  最后,美国政府正在去杠杆化,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更加均衡,但对全球的影响则非常复杂。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GDP占比约为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降低财政赤字至4%~5%。美政府降低财政赤字的过程,就是美国提高储蓄率的过程。既然美国政府、居民都提高储蓄率,那么其净出口就会增加(或贸易逆差减少),美国对垒球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会降低,这将直接减少全球总需求,或出现全球需求缺口。
  
  金融部门重构正在深化,可能存在新的风险
  
  垒球金融行业的规模在减小。2007年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规模为当期GDP的15倍以上,金融行业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成为独立运行的巨大行业,增长幅度远远超过GDP的同期增长水平。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金融部门去杠杆化过程明显,杠杆率水平大幅降低,金融部门出现了向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回归的迹象,这意味着金融部门近期的增长幅度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同时,全球经济和贸易本身也是在紧缩的过程中,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是在下降的。
  金融行业本身的盈利水平在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前,金融行业成为最为赚钱的行业,资产回报率和股权回报率都处在较高水平。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的所有金融机构的资产回报率超过1%,股权回报率超过10%。而2009年年中资产回报率低于0.1%,股权回报率低于1%。虽然,金融机构的盈利规模基本超乎市场预期,但是金融机构总体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改善,或者说正处在盈利的最低谷。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去杠杆化仍在进行,可能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在金融危机之后,金融部门迅速进行去杠杆化,一是快速出售有毒资产,二是多方寻找新的资本金,主要采取了改善资产方的方式去杠杆化。在美国更改了“以市定价”的会计准则之后,去杠杆化进程放缓,但总体仍然是处在一个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全球至少仍有2万亿有毒资产,其核销预计最早在2010年完成。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缩小、盈利能力相对下降、融资难度相对提高,在处置有毒资产和去杠杆化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金融机构破产,可能引发新的金融动荡。
  
  出口成为众多政府的政策目标,贸易保护主义或抬头
  
  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贸易部门更有政策空间。从公共投资看,由于财政赤字的限制和投资收益率的约束,公共投资无法大规模持续增长;从私人投资看,由于市场信心仍然较为低迷,私人部门投资收益分析认为目前仍然不是投资的最佳时机,投资的意愿不强。从居民消费看,正如上面所讲——目前居民部门正在进行去杠杆化,短期内是提高储蓄并降低消费,消费虽然事先较快反弹,但强劲复苏仍需时日,而且可能无法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在贸易政策中,涉及促进出口和抵制进口两个方面。对于政府而言,出口退税,货币贬值、非关税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等是最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另外,投资相关的保护主义也可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全球流动性充裕,可能萌发新的资产泡沫
  
  流动性注入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在危机之后均大幅度降低利率。主要经济体同步下调利率,不仅进入了史无前例的超低利率时代,而且进入了“零利率”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降无可降之后,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均采取了“数量宽松”政策,通过购买金融资产,继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水平都是处在历史的最低水平或较低水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的水平,全球流动性将是充足的。部分国家流动性甚至出现了过剩的局面。在全球经济复苏尚未明确之前,大部分货币当局都不敢轻易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主动及时地回收流动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流动性仍将保持充足的格局,加上流动性内生的易变性,从而使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可能逐步显示出过剩局面。
  流动性充裕将改变资本流动方向。充裕的流动性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套利,即资本从低利率地区向高利率地区转移以实现套利,比如美国利率很低(0~0.25%),而其他地方利率较高(比如3%),那投资者在美国本土借出美元,投入到其他市场中,以实现套利。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将寻找价值洼地进行投资,更加合理配置资产,提高资产收益率。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更为有力,经济增长前景更为乐观,有些经济体本币还有升值潜力,国际资本将会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
  流动性充裕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在投资标的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是重要的投资品种。以中国为例,股市的牛市行情、疯狂的房地产井喷行情和众多“地王”出现,与流动性充裕无不关联。目前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已经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产生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正在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经济体的流动性除了自身的流动性之外,还有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流动性,尤其是短期资本。以中国为例,2009年9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4067亿元。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性轮番攻击,可能进一步助长房地产、股市等资产市场价格,萌生资产泡沫风险。
  
  美元汇率扑朔迷离,货币体系调整存在不确定性
  
  美国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市场本来预期美元将会随着危机的升级而大幅走跌,但是美元却在危机中不断走高,这个趋势持续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初步触底,全球经济逐步企稳,美国经济形势转好,但美元反而掉头直下,在2009年3月~11月的八个月中,美元贬值了25%。但是11月底之后,美元指数在三周左右内又快速升值5%。
  美元在危机中的走势先高后低再高,扑朔迷离,但是如果从更长的维度看,美元总体上处在一个贬值的进程中。这可能与美元的战略贬值相关。从2002年4月起美元即开始了所谓的战略贬值,尽管在危机期间美元曾一度升值,但截至2009年11月底,美元指数在过去八年中已经贬值了近四成。
  长期以来,在国际收支方面,美国都是经常项目的逆差方,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美国对外净债务规模的上升和对GDP比例的持续升高。净外债的GDP占比越大,美国的偿还能力就越差,那其信用水平就越受怀疑。如果债权人不愿意再购买美国资产(主要是国债),那么美国就无法以资本项目顺差来填补经常项目逆差的缺口,那美元可能发生危机。
  一定程度上,美元长期贬值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强势美元是美国国家的根本利益。美国实行的美元战略贬值主要是为了缓解美国对外净债务占比过高的风险,在美元战略贬值近四成之后,美元继续大幅贬值的空间在近期可能不具备了,美元中短期或将企稳回升。否则,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债权人将蒙受巨大的财富损失,可能将引发美元的信用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不确定性更多,调整压力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