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以真实 还生命以过程——评《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
胥 亮
我有逛书店的习惯,近代人物传记是我关注的重点。很多书,我刚拿上手,翻上几页,就放下了。文字要么太粗糙,要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近日,我欣喜地发现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一书,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跟风”的文史作品,细读之后,我立即将它买下。
我买它第一个原因,是我看了后记。我发现后记的作者,也是本书的第一著者范国平,与我有共同的认知——他写作的原则也是“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客观地讲,他的这篇后记有些“另类”,不是常规的后记的写法,但我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一种情感,一种责任。正是这篇后记令我好感顿生。
第二,我信手翻了翻内文,发现文字非常流畅,而且几乎每页都有不少脚注。脚注的格式统一,是严格地按照学术书籍的规范来写的,无论引用来自书籍、期刊,还是网页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反映了作者对于材料来源的重视,对于前辈学人的尊重。这一点,在现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通俗类人物传记当中绝无仅有。可见,作者很认真。
第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副馆长马振犊研究员为本书作的序。马振犊老师是国内研究国民党特务活动史的权威专家。我曾认真拜读过马馆长的大作《国民党特务活动史》,考证翔实,深入浅出,殊为敬佩。马馆长能为该书作序,说明该书质量很高,因为像马老师这样的成名学者,一般来说,都很“爱惜羽毛”。
第四,内容真的很精彩,融学术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本书所选取的传主都是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战略级”卧底,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了中国抗战战局的变化,或者直接影响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他们当中既有身居高位的上将、中将,也有由普通市民转变而来的基层特工,有些我是耳熟能详,有些我是知之甚少。作者的文字让他们有血有肉,跃然纸上。我可以从中窥见他们的成长、转变的轨迹,更能够体验他们身上因“信仰”而带来的强大力量。
最后,我很认同作者的“统一史观”。作者在后记中特别提到,“抗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和中国各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作者选取传主时,曾有意地希望增大国民党特工的篇幅,最后因为定位和材料的限制而作罢,只选取了国民党方面的两位卧底特工。但是,这已经是一种突破,打破了海峡两岸近现代史书籍受限于意识形态的窠臼。
其实现在两岸关系日渐转暖,意识形态的坚冰正在消融。胡锦涛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他的这种提法,摆正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我相信,秉承“统一史观”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会越来越多。
本书十一个章节,文风统一,都在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在写“人”,写人的“大义”与挣扎,写人的坚定与脆弱,写人的顿悟与彷徨。特工可以隐藏自己的感情,甚至可以做出与他们内心想法完全相悖的行动,因此,他们可以超越’常人,成为坚强的战士,成为华夏的脊梁。特工活动的材料,因其秘密性质,很多档案材料都没有解密,材料难于收集。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第一作者范国平,还是向所有作者提出了尽量采用当事人和熟悉传主情况的人撰写的文献材料的要求,如无这种材料,则尽量选取权威学者的著作或者在知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见,作者的史料考证下力极多。
总之,《卧底:解密“余则成”们的潜伏档案》一书,是我在市场上很少见到的、优秀传记文学作品,真正的贯穿了“还历史以真实,换生命以过程”的原则。这是一本能带给读者强烈心灵震撼的好书!
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
爱 玲 舒 明
尽管中国的犹太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起步,但其发展却屡屡遭挫,特别是受到数十年战乱,极左思潮和十年“文革”的冲击。因此,从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时段看,中国犹太研究真正获得大发展和达到空前繁荣是在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以后,到2008年,正好经历了30年的“黄金时期”。在纪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作为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推出的《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的第二辑、潘光主编的《犹太研究在中国:30年回顾1978~2008》一书对30年来中国犹太研究的新发展做了全面的回顾、梳理和分析。
全书40多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为“犹太研究在中国:回顾和梳理”,对30年来中国犹太研究园地上出现的辛勤耕耘,奋力开拓,百花齐放的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解析,除了整体回顾外,还着重分析了犹太历史研究,犹太宗教哲学研究,犹太文学研究和以色列研究四大领域的发展演进。作者认为,之所以选择这四个方面,是因为最能反映犹太民族特征的就是它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而以色列是世界上惟一的犹太人国家。
中篇为“犹太专题研究:独到见解和新视角”,汇集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在犹太专题研究方面的许多独到见解和新视角,作者中既有在犹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老专家,也有近年来涌现出来的青年学者,涉及的议题涵盖了从古至今犹太民族和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犹太铭文,中世纪塞法迪文化探略,锡安主义运动初兴及现代阿犹冲突的起源,纳粹大屠杀及其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与美国犹太文化的特征,沙俄反犹政策与苏联对犹政策之比较,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美以特殊关系,冷战后国际反犹主义研究,等等。
下篇为“犹太人在中国:研究的拓展和深化”,着重对“犹太人在中国”这一中国学者具有相对优势,而且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研究热点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向读者集中展示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内容有:对来华犹太人研究30年发展演进的整体回顾和分析,开封犹太人的“儒化”,塞法迪犹太人与近代上海经济,俄国犹太人来华潮流和哈津沪俄犹社团的形成发展,欧洲犹太难民选择上海为避难地的内因外由,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犹太人,天津犹太社团及其经济社会生活,1840年以来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流,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二战结束以来的在华犹太人,上海犹太遗址及特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等等。
特别有价值的是,书中还附有。中国犹太研究著述及相关读物目录索引(1978~2007),将30年来在中国出版、发表的与犹太研究相关的译著、专著、编著、论文、译文、文章及通俗读物,乃至博士和硕士论文系数收入。关于收入其中的通俗读物,作者特意在后记中指出,它们“题材集中,内容雷同,数量很大,仅供参考”。
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对30年来中国犹太研究的演进做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梳理、分析和评点,几乎涉及了该领域的所有方面,此前尚没有著作做过这样的尝试。二是独到,有专章介绍中国学者在犹太专题研究方面的许多独到见解和新视角,涉及希腊罗马时期的犹太铭文、沙俄反犹政策与苏联对犹政策之比较、冷战后国际反犹主义研究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这是该领域其他研究专著中所没有的。三是创新,如有专章论述二战以后在华犹太人的情况,特别是以第一手资料系统研究了在新中国顺利开展工作的上海犹太社团委员会的情况,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作者认为,当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时,犹太人又回到了中国,今日中国各地又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作者提出,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犹太人来华又形成了三波高潮,每次高潮均有其直接的动因,并对此做了剖析,这具有创新意义。书中还研究了二战后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和台湾的犹太人,这在国内外同行中也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