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新兴经济体(EmergingEconomy)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的相对快速发展更是备受瞩目。然而直到目前,对于新兴经济体概念本身,世人尚无一致认可的定义。在最广泛意义上,一些研究者将“新兴经济体”等同于“发展中国家”。
另一些研究者则根据经济增速、出口增速、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以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等标准将“新兴经济体”限定于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三种界定“新兴经济体”的方法是将数个国家组合成具有特定称谓的集团,如“金砖四国”。
上述界定方法各有道理,可也存在一定问题。将发展中国家均视为新兴经济体的做法直接导致概念边界范围过火,群体特征模糊不清。而一些现有的新兴经济体界定标准,由于明显偏重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经济指标,其代表性与说服力有所缺失。“金砖四国”是关于新兴经济体诸多界定中较有影响的一个,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该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始作俑者高盛公司的营销手段,其影响力的扩大不无西方投资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炒作的因素。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发展中大国的视角对新兴经济体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界定。
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兼顾经济体的系统重要性、代表性和地理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考虑到概念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对新兴经济体做了界定,并基于该界定,进一步确定了衡量新兴经济体的七个标准:二战以来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目前具有中上等或中下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在公认的发达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之列;具有较高的经济开放度;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具有较小争议性。
经过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20国集团(G20)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即E11),相对而言最能满足上述七项界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并且E11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领土作为国家的生存空间,是影响国力的基本因素,E11的领土总面积占世界的36.73%。2008年E11人口总量占世界的51%,2009年E11的GDP总量占世界的22.1%。在经济增长方面,E11的表现非常突出。此外,E11还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参与者。2008年与E11相关的国际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23.2%,进口总额的19.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2%,进口总额的16.9%。在国际投资头寸方面,2007年E11金融账户资产总额高达5.6万亿美元,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各种形式流入11国的资本存量上已达6.5万亿美元。2008年E11拥有世界外汇储备的47%,是1997年的近8倍。在一些重点产品的生产上,E11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全球58.7%的粗钢和35.66%的原油就来自这11个国家。
尽管E11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其政策协调相对滞后的影响,E11对全球治理的潜在塑造能力尚未充分发挥,这些国家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遭到一些质疑。E11之间现有政策合作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主要是功能性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E11在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尚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进而导致E11在具体问题上的立场分歧,对于全球治理未来格局的构想也有待进一步磨合沟通。
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我们强调,E11内部合作的深化和推广拥有巨大空间。最关键的是,E11共同面临的发展重任为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E11几乎都需要解决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物质和制度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均收入较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等问题。并且,E11的经济增长还包含诸多不确定性,增长前景取决于新兴经济体自身的政策调整、国内外资源供给的约束、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以及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情况等因素。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在G20框架下建立E11内部协调机制,是当前强化新兴经济体问合作的一个较好选择。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不仅将长期存在,其重要性还将不断提高。在可预见的将来,G20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还没有另外的多边机制可以取代。发达国家目前仍在通过G8峰会协调相互间的政策以形成合力,为其在G20峰会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做充足准备。鉴于G20将长期扮演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商全球重大事务国际平台这一角色,故积极推动E11内部的合作明显有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互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