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驱动下的世界地缘政治——读《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1993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一观点为人们理解冷战后的世界体系和地缘政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而9.11事件则更加让人们确信,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终究还是以一种强有力的形式爆发了。亨廷顿的悲观论调果真就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吗?
2009年,身兼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法国国际事务研究所创办人、《情感地缘政治学》一书的作者多米尼克·莫伊西(Dominique Molsi)却认为,9.11事件之后的世界已经不再只是“文明的冲突”那么简单,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还表现出了“情感的冲突”,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
作者在第一章“全球化、身份和情感”中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论证思路,并且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希望、羞辱与恐惧三种情感,并认为它们都与自信的理念息息相关。冷战时期,人们很清楚自己是谁——要么选择苏联,要么选择美国,然而与冷战时期不同的是,当今的垒球化广泛而深刻地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因而也更容易导致民族国家和个人身份问题的产生——我们是谁。而身份与自信息息相关,当人们充满自信、自信受到伤害或缺乏自信的时候,就会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世界也因此就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地图”或“文明的地图”了,还存在着更隐秘和更复杂的“情感的地图”:
希望是满怀自信。正如作者所说:“今天,希望主要是关于经济和社会活力,而希望的主要栖息地在东方。”毫无疑问,亚洲有着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体,亚洲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这里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羞辱是自信受到伤害。与其说9.11事件是文明的冲突,不如说它是情感的冲突。伊斯兰世界的羞辱感不仅来自它在历史上遭受的西方侵略,还在于它在当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中被无情地抛弃了。“羞辱导致绝望,滋生复仇的欲望”,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处于弱势的伊斯兰世界,终究还是选择用激进主义的方式来回击西方带给他们的羞辱。
恐惧是缺乏自信。作者最后分析了恐惧的情感,因为在他的判断中,“西方的主要情感是对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件和感受的一种反应”。既面临着亚洲在经济上超过自己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又不得不为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恐怖主义”威胁而担惊受怕,西方人似乎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当今的西方似乎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因为它们太希望将亚洲廉价的商品、外来的新移民、捉摸不定的恐怖分子排除在外了。同时,恐惧感分裂了西方,欧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伊拉克、巴尔干和反恐战争中的分歧无可挽回地伤害了双方的关系。
莫伊西同时分析了世界“情感地图”中同时混合有不同类型情感的复杂地带,如俄罗斯、以色列、非洲、技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最后,作者指出了在情感的驱动下,世界地缘政治的两种发展方向。在“恐惧蔓延”的未来,中东由于军事冲突人口数量剧减、世界主要城市同时遭受恐怖袭击、美国重新奉行孤立和保守政策、欧盟失败并近乎解体、亚洲的希望与活力难以为继……世界最终陷入悲剧性的冲突和混乱之中。在“希望主导”的未来,巴以问题和平解决、美国坦然接受世界多极化、联合国的作用增强、非洲成为希望的大陆、欧盟变得充满活力……要实现后一种情况,“大多数国家和文化也必须改变,才能维持希望”。亚洲要更加重视法治,俄罗斯要更加开放和民主,欧洲要保持自己的政治模式,美国要放弃单边主义,伊斯兰世界要学会和现代性相容,拉美要突破民粹主义……
莫伊西解析了我们文化差异背后的不同情感,展现了关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新视角,为我们解决世界上的暴力冲突、恐怖行动、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所说,“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个世界需要希望”,也许这才是使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稳定、共同繁荣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