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不是好人”:
你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如此这般的行为方式,相信你总有自己的理由。
比如,你热心助人、有求必应,你便得到了老师的喜欢,得到了好的人缘、好的评价,以及那种“荣幸”的、被人需要的感觉;同时,你也避免了那些你不愿意面对的情形——惹老师不爽,被别人孤立,看到别人失望时沮丧的眼神……
总之,你想必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是好的选项——得到你想要的,避免你害怕的。
如果这样做让你感到快乐,如果你很享受这样一个助人的过程,那么,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你完全可以继续你的行为模式,做一个乐于助人、广受欢迎的人。
但你说你因此“很痛苦”。
如果这痛苦是缘于你自觉自愿的选择,那也不是大的问题。当我们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中,权衡利弊、作出选择时,那么,无论我们为丢失了鱼还是熊掌而痛苦,那都是我们理当去承受的。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这正是成长中的你需要去学会的担当。
从信中看,事情似乎也不是这样的。
如果你只是缺少拒绝的技巧,那就更简单了。你需要的只是学习和操练。网络上,报刊书籍中,有太多的文章在教导人们如何合理地、聪明地拒绝他人。你也可以向周围人学习如何得体地说“不”。只要你愿意,敏感聪慧如你,学会这些应该不是难事。
显然,这也不是你真正的困惑所在。
如果说你既不快乐又非自愿,而且也不是单纯地缺少拒绝的技巧,那么,一个你需要首先直面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这样做?”
你为什么不说“不”?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内心害怕的是什么?
从这样一封来信中我无法读出更多的信息,所以我心中浮现的是许多问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究竟是怎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这样的个性?
为什么,他心中会怀着如此强烈的内疚感,让他不敢,甚至不愿去拒绝任何人?
为什么,他会要求自己有求必应、事事周全,令所有人都满意?
为什么他不可以像别的孩子那样,有点随意,有点任性,有点张狂?
莫非对他来说,得到关爱和肯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他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
难道在他看来,违逆他人意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会不会,是某种特别的经历曾经让他体验创伤,让他特别害怕去面对与他人的冲突?
是什么绑架了他的自由意志?
为什么对他来说,说“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
这一切,我都无从知晓,但你可以知道。你可以去回顾,去梳理,去明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去探究:你费力得到的,是不是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你竭力回避的,是现实的危险还是想象的情景?
然后你会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你要去回答自己:我想要什么?我该怎么做?
也许,你会选择仍然留在那个你已经习惯的,虽然不太舒服,却也是比较安全与顺利的模式中,继续做你的好人。
抑或,你决定要尝试用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冒一点风险,让心出来透透气。
这完全取决于你对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与把握。
如果你选择了继续留在原有模式中,我相信你有了比先前更充分更明晰的理由。而且,因为这是你自觉的选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你的痛苦就不会像先前那样难以承受,你的内心也会因此而变得坚忍、强大,即使你看上去还是那么顺从而谦卑。
如果你选择了改变,而且你确实已经准备好了,那么,你可以先尝试做以下两件事情。
第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比如偶尔成绩考得差一点,说话不那么客气,甚至还会发发牢骚,做事会偶尔懒散一点,率性一下,不那么为人表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细细体会内心的感受,最好事后还能记下来。
第二,开口说“不”。
在你不太害怕的情景中,在你很想说“不”的时候,尝试着把它说出来——看看别人是如何反应的,同时也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好也能记下来。
就这样开始你新的尝试。
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能够自如地往来于两端之间:你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你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你可以顺从,也可以抗议;你可以很君子,也可以很小人——这是一件真正值得庆贺的事情。你不再被那唯一的模式所束缚,心灵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你能体验到源自生命内部的力量,你会快乐而欣喜,犹如迎来一个新生的自己。
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你就是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