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里,上学也叫读书。今天我们所谈的读书只指课外阅读。我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
青年时期的读书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接受一些过来人的指点。我大概也能算作一个过来人,因此可以和同学们随便谈谈。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这一切光凭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庭坚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
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青年人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所以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生命有限,要寻找一种最省俭的垫底方式,那就是选读名著。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
这是个似慢实快的办法。书桌上不要堆放多种类别的书,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读,到头来就像狗熊掰玉米,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气定神闲地反复研读,啃一本是一本,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很多大学者都为青年人列过“必读书目”,但他们既要顾及各门学问的完整性,又要顾及青年人的多种层面和多种可能,总是把书目开得太长。“必读书目”变成了“重要书目”,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有针对性的书目。
青年学生不妨找自己信赖的师长作一些必读书目方面的交谈,交谈中要把自己的兴趣、欠缺和已读过的名著告诉师长,以求获得有效的指导。
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即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课外阅读的潇洒之处。
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谓可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
如果某个领域的几部代表性名著都读不下去,那就证明你与那个领域无缘,想开一点,整体放弃。也许几年后突然读得下去了,说明当初的无缘是短暂现象。但暂时现象也是真实的,不必硬来。
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角。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几十本。有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翻翻,因为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熟悉的范围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浏览一下,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名著是基础,但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
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两位年老的图书馆管理员告诉我,他们能从一年级学生的借书卡上预测这些学生的将来,几乎百试不爽。毫无规律胡乱借书的很难有成就,穷几年之力死啃一大堆名著的也不会有太大出息;借书卡上过于疏空的当然令人叹息,借书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摇头。我讲的这些道理,有不少是从他们那里讨教来的。
有一两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几部名著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与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有很多比他学问更高、艺术更精、名声更大的人物却没能在你心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同构不等于同级。他是万众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但他的存在,证明你所进入的生命系统的某些部分一旦升腾,会达到何等壮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崇高的缆绳。
有的同学把文化偶像的崇拜看作幼稚行为,即使偶尔心有所动也快速地自我熄灭,实在是坐失了很多良机。那些读了一辈子书却说不出最喜爱哪几部著作、哪几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学富五车的老学者,我也不敢恭维。在如此广阔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兴致,失去了亲和的热量,失去了趋附的动力,那还说得上什么?
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起来了,而流通往往能够增值。
但总地来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要你小心翼翼地梳理和维护。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肤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肤浅的变得更加肤浅。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自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
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
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有人说,做卡片的原因是自己记忆力太差,读过的书老也记不住,记不住等于白读,留下几张卡片也算是自我安慰。实际上,阅读的记忆力有一种严格的选择功能,书中真正触动你的内容,想丢也丢不掉,对此你要有更多的洒脱和自信。
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定场合,由于某种需要,居然把多年前早就淡忘了的印象搅动起来了,使自己大吃一惊。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人类的大脑机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记不记得住,该记住的总会记住,该忘记的总会忘记,该失而复得的总会失而复得,轻轻松松读下去就是了。
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实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有空到书店走走
我们的阅读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但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书店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向?这些走向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此疑惑的最好场所是书店。
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热气腾腾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本书。在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选书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拥有的必要性,于是在书架前进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