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0-12-29 00:00:00
中国科技教育 2010年10期


  [摘 要]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实现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目标,为未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首先要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这是引导其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应尽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內容,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新颖的学具、教具,设计思维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思维热情。其次,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可以点燃其求异思维的火花。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幼儿以主体地位,不断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条件,有益于引导他们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第三,组织质疑为主的讨论,调动幼儿“以批促创”的积极性。要鼓励幼儿敢于否定、质疑,大胆运用假设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验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批判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性思维。第四,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和操作,使其感受和体验创造的过程和快乐。探究技能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这种技能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五,扮演环境布置的“糊涂老师”,给幼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环境的创设不仅有益于幼儿与其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又一思維渠道和实践机会。
  [关键词]学习活动 幼儿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力开发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对幼儿当前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未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从激发幼儿兴趣入手,是引导其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容易被外界所影响。所以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幼儿思维创造性发展的宽松、愉快、平等的心理氛围,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从而更好地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笔者的实践表明,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引导其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例如,笔者在教幼儿创编诗歌《上海越变越美丽》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将静止、呆板的图片变为活动、形象的画面,调动了幼儿的相应感官。活动一开始,先请孩子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人民广场、外滩、东方明珠、浦东机场、上海南站、城隍庙、黄浦江和东方绿洲等每一组镜头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接下来笔者说带孩子们去每个地方玩一玩(视频定格),幼儿的情绪更高了,每到一处,笔者都像导游一样,给他们介绍,并引导其用形容词描述每一个地方。孩子们想出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如:像海鸥翅膀一样的浦东机场,像一条黄丝带随风飘动的黄浦江水,外滩的高楼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再如,笔者在科学探索活动“喜羊羊的镜子屋”里,利用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两个流行的动画形象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利用手中的两面镜子变出许多个喜羊羊从而吓跑灰太狼。孩子们在充满游戏情境的探索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尝试摆放镜子得出不同的喜洋洋数量,思维获得了升华。
  由此可见,只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开放性环境的提供,才能更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的欲望。所以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新颖的学具、教具,设计思维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思维热情。
  
  二、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可以点燃其求异思维的火花
  
  结合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指南,笔者主张“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实践表明。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幼儿以主体地位,不断他们创造尝试的条件,有益于引导他们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
  例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先提问的方法:“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幼儿们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幼儿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并适当加以引导,幼儿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
  再如,“未来城市环保的清洁工具”辩论活动中,有幼儿提出现在的清扫车虽然能清扫地面,但没有其他的用途,笔者不仅鼓励了他,还进一步启发他思考:“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出几种怎样的与众不同的清扫车?”类似这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在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组织质疑为主的讨论,调动幼儿“以批促创”的积极性
  
  “批”是指批判性思维, “创”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了创造力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要求善于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判断,或者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种思维成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协调发展。于是笔者经常通过一些带有质疑形式的讨论活动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小小辩论会。在辩论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没有情感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既要注意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激发幼儿为自己和集体的荣誉而战的情感。在有关《三只蝴蝶》的辩论活动中,幼儿有的认为三只蝴蝶做得对,应该以友情为重,共同进退,有的认为应该考虑实际需要各自避雨,于是分成了正反两组。为了使自己组能赢,他们积极思考,想尽办法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充分的理由来驳倒对方。
  其次是小小脑筋转转转。这种活动分为两部分:缺点列举大比拼和异想天开大比拼。“缺点列举大比拼”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找缺点。“异想天开大比拼”就是针对缺点提出自己的设想。笔者先采用“缺点列举大比拼”开展找缺点活动,引导幼儿为现在的家电、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挑缺点,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如幼儿给洗衣机挑毛病,大胆地提出了许多的不足:衣领和袖口洗不干净、脱水后不能马上穿、洗的衣服皱折多、用水多、用电多等。接着,笔者又采用“异想天开大比拼”,让幼儿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改进原有的缺点,使幼儿知道先进的东西都是在对原有东西的缺点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对洗衣机的“异想天开大比拼”活动中,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发明带电子眼和电子手的洗衣机,只要有一点脏的地方电子眼就可以发现,告诉电子手。电子手马上抓住脏的地方搓就干净了,就不用妈妈费力搓了”。有的说:“我长大了要发明带电熨斗的洗衣机,脱完水电熨斗就开始熨平熨干,衣服不再皱巴巴了”。
  在以上的质疑讨论会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丰富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这样才能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打开他们的思路,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更为活跃的思考。
  
  四、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和操作,使其感受和体验创造的过程和快乐
  
  探究技能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这种技能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而探究技能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即通过看看、做做、摸摸、练练来使他们感受和体验创造的过程和快乐。
  例如,当幼儿在探究沉和浮的现象时,笔者一边引导幼儿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时幼儿都抢着回答:“有的东西浮在水面上,有的东西沉到水底下。”接着让他们对物体分类,沉下去的放一边,浮起来的放另一边,最后提出思考,能不能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幼儿的探究兴趣达到高潮,他们的奇思妙想在探究中得到验证,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
  在操作过程的环节设计中,教师也要体现出创造思维的递进性,由易到难。例如,科学活动“移动”中,笔者共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移动乒乓球工具,第一层次是幼儿可以直接选用的工具,如:吸管。橡皮泥,大夹子等;第二层次是需要幼儿对这些工具进行改变或者组合后创造成另一个工具,才能得以完成移动乒乓球的游戏。有一个幼儿选了一张手工纸和一只小夹子,他把手工纸折成一只纸盒,又将夹子夹在上面,形成一个把手,创造了一个类似小勺的工具,将球运到了筐里。有的幼儿利用扭扭棒可以变形的特点,将扭扭棒拧成一个大小适合的圖,套住了球,也将球顺利地运到厂筐里。很多幼儿在同伴的感染下,不断尝试创造着新的工具组合,而在第二层次的探究中他们更是体验到了创造的过程和快乐。
  在操作中,教师要注意为每个活动提供多功能的操作材料,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操作机会,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让不同能力差异的幼儿既在自主、自发的操作中各自获得探究事物的相关经验,又可以通过与多功能材料的互动激发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扮演环境布置的“糊涂老师”,给幼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能力和发展的,儿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以往教室的环境创设通常是由教师的预设占多数,这在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扮作“糊涂老师”,故意遗漏一些环境的布置,让幼儿来自主发现和完善。
  例如,“我爱我家”学习活动中,幼儿发现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小“家”漂亮,大“家”也要漂亮。幼儿想到要建设社区,而笔者只为他们创设了一个空间,其余都交给他们自己去构建。幼儿用绘画和拍照的形式布置了我们的社区建筑物,一位幼儿无意中发现我们的社区缺少绿化和儿童乐园等设施,由此,他们又去找了很多材料来制作,在建构的过程中,他们还能对物品进行假想(即以一物代替另一物),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在脑中对这些设施进行想象、设计,并通过双手把它创造出来。
  再如,结合学习活动“我在马路边”。幼儿认识了很多公共场所及交通标志,课后他们针对教室的拥挤情况提出了建议,提出要在教室里设计一些标志,提醒大家遵守秩序,学做文明小朋友。笔者支持幼儿的行为,鼓励他们自己去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班级的标志。在积极投入和参与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幼儿对自己布置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样也会激发他们更高的探索欲望。
  所以,在环境创设中“糊涂老师”的角色作用,不仅可以让幼儿积极参与环境构建。萌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体会成功的自信与快乐,更能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联想,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学习活动中每一处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教育契机,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寻找的幼儿兴趣点、环境和材料的创设和投放,操作活动的形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及手段,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等全方位的捕捉幼儿思维创新的火花,激活幼儿探索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更多的幼儿将来能够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