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科学素质,关键是要创设和提供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滋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为他们赢得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新教育教学载体,开拓活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不断发现、大胆探索。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减负 实践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真正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化、资讯全球化的全新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谁如果抱残守缺,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凭空产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悉心加以培养。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创设和提供有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滋生、萌芽、成长、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特别是小学生。在班集体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能够平等对话,充分交流,就容易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在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异想天开的过程中,思想在碰撞。就会有标新立异的收获,有大胆尝试的行动。哪怕学生有不太实际的幻想,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在保护和鼓励其富于想象的前提下,把他们巧妙地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地否定,简单地指责、嘲笑、挖苦学生。学生一旦失去“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就会导致学生不敢多想,不愿意多说,更不想去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就没有了创新与发展。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应该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往往能最先提出一些新见解、新主意,甚至是教师不敢想或想不到的,教师如果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心理学家泽勒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令两组大学生一起学习无意义音节,这两组大学生在预先的测试中已被证明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泽勒又要求学生做一种方块排列实验,并测验其对所排图形记忆的情况。当甲组学生做完时,泽勒给予他们赞赏的评语,然后再让他们学习无意义音节,而当乙组学生接受方块排列测验时,泽勒却给予十分严厉的批评,说他们做得很差,仅只能和八岁儿童相比,恐难顺利完成大学课业。随后他们也照样继续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泽勒发现这批乙组学生在受到批评后。都十分沮丧,心情趋于紧张,随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大大减退,已无法和甲组相比了。可见,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和谐融洽,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加上老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就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导向,激发起学生敢于创造、乐于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同样的道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岡,还要注意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哪怕是学生的一幅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只要有新意,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并尽可能地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这样,学生的聪明智慧、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切实减轻课业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将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危害,最直接的危害是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每天10-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过重的课业负担,一方面把学生的功课表填得满满的,占据了学生全部的课余时间,使他们没有一点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完全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头脑填得满满的,使他们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他们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空间,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创新意识。显然,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也就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疾呼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他们赢得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这样,学生就能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真正成为翱翔的雄鹰,去寻觅新鲜事物。启迪创造智慧。
三、创新教育教学载体
创新的突出在“新”。要创新,就必须有求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首先,要开拓活动的领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要使学生的思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就应该开拓活动的新领域。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知识,我们学校就与当地有名的烧制陶瓷的窑上村村民取得联系,建立了泥艺基地;与当地有名的少数民族村寨土锅寨村携手,建立了少儿民族艺术基地。通过拓宽活动领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现有科技手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发掘和创新,让祖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无论哪个方面的改革,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改变,随之产生新的观念。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能很快接受新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但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而且对学生也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见解廾认真倾听,让他们树立全新的观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的名句充满哲理,只要我们让学生思维的触角向多方延伸,就会有丰硕的收获。针对学生一些全新的观点,我们不要轻易否定,这样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让他们寻找自己合适的角色,优势互补,拨动其创造性思维的琴弦,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
第三,要不断更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我们学校或班级每个学年都要结合相关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当前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过去我们多采取单一的活动方式,到墓地献花,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写烈士小传和革命斗争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我们不断更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创设情景,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为有效机能作用和创造力提供背景动机,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爱迪生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的结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得多,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提供实践的机会,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关键性条件。许多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有动手动脑的习惯:7岁的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收集各种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5岁的爱迪生居然学老母鸡孵蛋。现在,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开展“小发明” “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实践性的作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不断发现、大胆探索。比如,近年来我们学校高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就发现了周围村寨松树被割油后死亡的现象;发现农村同龄人父母外出打工后,留给孩子数不清的苦楚;发现同学中上课偷偷看口袋书,用手机玩游戏从而导致学习下降等现象。学生有了这些发现,我们老师及时组织学生,指导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在活动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存在的疑点,探求新知。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强调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是要求他们如同科学家、发明家一样,创立什么或发明什么,而是要对他们的智力潜质,创造潜能进行开发,借以唤醒他们的创造意识,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安全自主、合作互动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和意识,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创新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思维求异、求新。并注意教给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动手、动脑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精神,民族的生命力就要枯萎,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力,国家就要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所淘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使我们的教育能面向未来,只有靠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意识,改变和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学生创造条件,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