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QxqzSt9AARwX7A6xphimjF.webp)
考试要求
一、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二、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合理规划的作用和原则。
复习导航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和城市相关的内容一直是出题的热点和重点,重现率极高。高考复习中要结合热点城市,具体分析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及其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并据图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推测或描述城市地域类型及分布特征,解析其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知识再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在带来聚落形态变化的同时,还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VctmaUi6g9tsSpYVxMTL5s.webp)
1 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 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 城市化的动力。表现为农村的推动和城市的吸引。一方面,农村的推动表现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另一方面,城市有很多好处吸引,比如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4 世界城市化进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拉平的“S”型,城市化速度在产业革命前缓慢,产业革命后加快。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并且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有不同的特点。
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失业人口多。解决途径(重要的途径就是城市的合理规划):以上海为例,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二、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
2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分区。
其他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布局分散,形成不了相应功能区。
3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受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其中,历史因素是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基础;经济因素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行政因素是影响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因素(如设立各种开发区)。
(2)主导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地租)。地租从市中心向外波状下降,高峰为市中心,次高峰为放射线与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P7dATWkaMfAsFTt8iyvgyk.webp)
环线交叉点。(见下左图)不同功能区在城市不同地域的付租能力不同,即经济地租不同,地租高峰处布局商业区,最高峰为中心商务区,次高峰为一般商业区。地租最低区为工业区。(见下右图)
(3)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布。①收入,影响住宅区的分区,形成高级和低级住宅区。②种族和民族,形成特殊住宅区。
(4)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好,道路两旁、两绦或多条道路交会处交通通达度较好,离交通干线越远,交通通达度越低。综合交通通达度和付租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低的地方则形成住宅区。(见下图)
4 城市的地域结构模式。
(1)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白核心向外扩展。由五个同心圆组成。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导致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地点太远而集聚在此。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士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2)扇形模式: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它有以下特点:①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靠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3)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围绕这些核心点,商业以同样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接近市场。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由于以上三种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结构模式的特点。侧重点也不同,因此都或多或少地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对比这三种模式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模式核心,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4)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城市的功能分区以提高人们生活基本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为目标。有的学者设想将来的城市是“田园城市”,市中心为清洁、优雅的圆形花园,四周建有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公共设施,外围为居住区,工业区设在城市边缘,新加坡市就是以花园城市而著称的。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1 城市规划的地位和目的。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最终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2 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式与分散疏松式两类。两者比较,集中紧凑式较好,便于行政管理、共用基础设施,规划投资较省,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集中紧凑式:①形成因素:平原地区,地形开阔。②布局特点:城市建设集中成片,规模较大,各功能区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
分散疏松式:①形成因素:河流、山地、资源分布、道路等。②布局特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常形成星点式城市群。
4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属城市的微观规划,既要合理利用土地,又要方便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
布局原则有: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运河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的余地。
5 城市的合理规划。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一些典型企业的布局应遵循的布局原则:
6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以得到最优方案,一般要考虑规划区与老城区的关系,注重城市长远发展,体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重点难点解析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2 逆城市化现象。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开始,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出现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3 城市化原理应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针对本国国情,国家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要实现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中国就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典例分析
例1 (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图2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1-42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Jx6sPp4bhrNeNewMqqFTQ9.webp)
题。
41 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20-2030年乡村入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 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 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 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42 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2010年约为50%
B 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 2030年超过80%
D 2040年以后保特稳定
解析:第4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2020—2030年乡村人口只是一部分转移到了郊区,故A选项错;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20%,故C选项错;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与2000年相当,但数量一定有所增加,故D选项错。
第42题,城市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包括中心城区人口和郊区人口。
参考答案:41 B 42 A
例2 (2009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卷)73,效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现象。近年来,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下列选项不能解释其原因的是( )
A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B 市区住宅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C 城市内部功能区调整的需要
D 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的需要
解析:郊区城市化的原因与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环境问题以及郊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2/juE2rJS5xNp2P3ouDqhfVq.webp)
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原因也是如此,而不是加强城市社会各阶层密切联系。
参考答案:73 D
例3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效出现许多星城。读图4回答8—9题。
8 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
A 中期阶段
B 加速发展阶段
C 高级阶段
D 衰落阶段
9 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
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C 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
D 乡村一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第8题,东京远郊出现卫星城,并在周围有大量的机动车国道,说明发生的是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而不是衰落。
第9题,东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特点是:圆环式、放射状的发展格局,控制城区的发展,转向周边郊区发展卫星城。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并不是规划交通运输网的布局格局,而应该是发展公共交通、控制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A选项不合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确立,其根本在于“付租水平”,B选项不合适;乡村、郊区的城市化发展应得益于城市职能的分化、企业人员的外迁等,D选项不合适。
参考答案:8 C 9 C
例4 (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图4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9 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A 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 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 幼儿园、医院 D 医院、停车场
解析:第8题,该方案中,居住区在丘陵地区,工业区地势平坦,与居住区之间有防护带隔开,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靠近河流,但距离铁路有一定距离。
第9题,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等。
参考答案:8D 9A
例5 (2009年高考江苏地理卷)28,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5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等级体系等。
第(1)小题,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图示A的交通通达度明显高于B,从位置看,A位于市中心附近。故A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大,涵盖了等级低的B。
第(2)小题,城市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内城区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根据图示,C区附近为老式公寓楼,处在商业区附近,紧邻轻工业区,应该为低级住宅区。D附近分布花园式小区公寓楼,应为中高档住宅区。E为别墅区,属高级住宅区。
第(3)小题,汽车销售店要求交通便利,而且店面往往占地较多,适宜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人才、技术保障;同时,高新科技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
第(4)小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参考答案:(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例6 (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30,图18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________。M、P、Q中__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_________。
解析:第(1)小题,据图提取有效信息,判读城市区位。
第(2)小题,由图中信息判读应为集中式;第二问考查高级住宅区的区位。
第(3)小题,涉及工业布局的环境限制性因素的考查。
第(4)小题,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1)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 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