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会议指出,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2009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协调会的外方代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代表。温家宝说,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各国发展和人类生存,需要全球合作应对。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的方案经过充分论证,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实际的。我们自主作出的承诺是严肃认真的,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温家宝指出,中方高度重视“基础四国”磋商机制的作用,同有关各方一道,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得公正、合理、可实现的成果。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8880万亩。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2010年3月27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再次在全球展开。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人们通过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中国有33个城市参与了这项活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不仅是一个熄灯仪式.更是一个把节能理念落实到行动的活动:呼吁大家采取行动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作出真正的改变,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能源强度降低20%和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作出支持和贡献。
[备考策略]
综观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多以事实材料为背景,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注意选取一些以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的题目,特别是对于主观性试题,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予以训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本专题高考往往以世界关注的时事热点或重大历史问题为前景,以地理知识切入,以地理地图为试题载体,注重要求学生运用政史地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因此,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高度注意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为载体的综合知识考查。本专题高考一般通过图表、漫画、数据和典型事例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综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知识储备,特别要注意高考题有可能以小见大,以某地区的相关具体数据或做法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应学会对材料加以抽象概括和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知识链接]
一、经济常识
1.引导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文明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提高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4.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二、哲学常识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lfV59XMqlcHHfALxbdHyRaz9M0phxmSoLBSfcWEb46w=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三、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
2.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4.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创新习题]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据此回答1-2题。
1.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性质一无所知,认为自然是人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改变了被动地位。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人成了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最终遭到了自然的疯狂报复。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 ( )
①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坚持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确预见自然的发展方向④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启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 ( )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③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④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有关决议。从政治学角度看,这反映出 ( )
A.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最高立法权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决定权
4.据专家分析和论证,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国自然灾害频发,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联系。这启示我们 ( )
A.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B.必须自觉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C.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绝对服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D.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关系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利用能源,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口口口口口口(注:口表示字迹不清楚)毒鱼鳖,置嘲罔(网),到七月而纵之。雏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
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采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
——罗桂环《中国古代环保意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措施,并分析古人朴素环保意识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
材料四,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造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理念,重新认识经济、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四中发展理念的变化及其作用。
材料五,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全afe17b595e5907194a0500a846269f832c13a0cd888b4ff6688f9925bb11b8db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制定和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是这一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的步骤:①中共北京市委提出《行动计划》建议;②《行动计划》向市民发布、征求意见;③召集民主党派协商,征求意见建议;④《行动计划》提交北京市人大审议批准;⑤《行动计划》交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
(5)《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程序,体现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知识?
材料六,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某校高三学生围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辩论。学生甲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应该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
(6)请运用经济知识分析甲同学观点的依据,并针对其观点的不足,提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1)变化: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呈上升态势,2004年后单位GDP能耗有所降低。影响:能源消耗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
(2)措施:设立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制定相关礼仪规范行为;制定相关法律。原因:为生存服务,与当时生产活动相适应;野生资源对人类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3)区别:古代环保意识强调生存,对自然资源有限度利用;现代环保意识强调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原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环境的恶化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等要求的提高。
(4)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发展理念的发展。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将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①中共北京市委提出《行动计划》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②《行动计划》向市民发布、征求意见,体现了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③召集民主党派协商,征求意见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④《行动计划》提交北京市人大审议批准,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⑤《行动计划》交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体现了政府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一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6)甲同学的依据: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②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建议;①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从国家角度看,除运用经济手段外,还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③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并运用节能减排新技术,落实减排任务。④消费者要改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⑤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低碳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