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答题的三种思路看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问题

2010-12-29 00:00:00徐福强鲁爱华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0年5期


  [例题]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中(北纬18°30',西经72°30')距海地首都太子港约16千米。海地发生强烈地震时,北京时间为 ( )
  A.2010年1月11日15时53分 B.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
  C.2010年1月12日9时53分 D.2010年1月13日2时53分
  参考答案:B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临场答题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如图1,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海地与所求东8区相差13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3个小时。根据“遇东则加”原则,在西5区区时的基础上累加13个小时为北京时间,即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二:如图2,海地位于西5区。区时为12日16时53分。海地与所求东8区相差ll[(12-8)+(12-5)]个时区,即区时相差11个小时。根据“遇西则减”原则,在西5区区时的基础上减去11个小时为北京时间,即北京时间为5时53分。另外,由于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故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三:如图3,海地发生地震时,所给当地时间为海地所在的西5区区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月12日16时53分,所求北京时间即为东8区的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据图可知,120°E与75°w经度差为195°,地方时相差13小时,根据“遇东则加”原则,北京时间为1月13日5时53分。
  
  [方法评价]
  考场答题是向时间要效率、向思维要质量的过程,记录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上面呈现的是考生在考场上答题时使用的三种思维方法。通过调研得知,在答题的过程中,有的考生即使最终做对了题目,但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得不偿失;有的考生由于思维混乱,计算出错,导致前功尽弃;有的考生没用多少时间就选对了答案。比较这三种方法我们发现,选择方法一的考生思路更清晰,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题目;选择方法二的考生,因为在换算时区差或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变更时,增加了思维量,计算时间较长,易出现错误,同时也增加了心理负担;方法三需要转换试题中的区时、时区信息,需要利用经度差计算地方时,但较方法二更容易做对题目。
  
  [应对策略]
  在考场上,“时间就是分数”。选择正确的方法,不仅能节省时间,而且能够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问题,能够实现地理时间与空间的定位,并关注对学生思维质量的检测。应对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有:
  1.在心理上消除畏难情绪。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考场答题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思维的质量。遇到这类问题时,有的考生由于在心理上惧怕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问题,所以没读完题就开始紧张了,思维因此受到了限制,不能从试题信息人手,沉着冷静对待。因此,消除畏难情绪,对于正确解答此类试题至关重要。
  2.全面解读信息,把握基本概念。
  新情境试题的特点是将时区(区时)、经度(地方时)信息隐含在新材料中,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找出对应的时间与空间信息。解答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问题,首先要分析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判断出到底是地方时信息还是区时信息,然后依此来选择解题的方法。一般来说,“当地时间”指该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地方时信息一般会标有“地方时”的文字说明。
  3.掌握基本方法,学会准确估算。
  区时与地方时的计算问题实质上是四变量求值问题,两个位置信息即两经线经度或两时区,两个时间信息即两经线对应的地方时或两时区的区时,已知任意三个变量,可求第四个变量。
  (1)利用经度差进行地方时计算。
  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地方先看到太阳,故位置靠东地点的地方时刻要早。计算地方时要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2)利用时区差进行区时计算。
  全球共有24个时区,每15°为1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同一时区区时相同。位置靠东的时区区时要早于位置靠西的时区,故在区时计算时也要遵循“遇东则加,遇西则减”的原则。
  4.解题时应熟知的答题技巧。
  (1)试题在信息呈现方面,通常会出现地方时与区时信息、经度与时区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需要把区时与地方时相互转化。一般根据“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所在时区的区时”进行转化,如西五区的区时为10时,即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为10时。
  (2)涉及日期变更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通过地方时计算得到的地方时数值大于24时时,则直接减去24,得到地方时对应日期加1天;或者不够减时需要从前一天借,相应日期要减去1天。二是当在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时,日期要变更,其方法是“东越减,西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