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启发HR工作者思考

2010-12-29 00:00:00张金峰
人力资源 2010年5期


  最近,看了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所写的《陈志武说中国经济》一书,深受启发;陈教授谈到的一些经济学的理念和观点,促进了自己对人力资源工作深层思考。
  观点:我现在最喜欢读的书是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的书。
  思考:HR工作者应该读哪些书?
  启示:人为什么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职业生涯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喜欢读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可能是因为这类书能帮助读者解决一些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能让人以更宏观的眼界,更宽阔的视角来看待事物。HR工作者常常与人打交道,如果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对人性的理解,就不能准确判断并很好地处理日常工作,也许永远只是老板手中的一件工具,不会赢得老板的器重。从这个意义上说,HR工作者应该涉猎除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学会站在老板的高度思考问题,才能成为老板的战略伙伴。
  观点:国内作者的文章很少使用图表。总是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仅仅在概念之间兜圈子。没有人用数据去论证那些概念或者问题在事实面前是站得住脚的,是切实可行的。而美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使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
  思考:HR工作者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启示:翻开国内的任意一本人力资源书籍、杂志,打开任何一个人力资源网站,基本上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人云亦云,很少看到用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论证。就连所举的案例,可能你都不用看到最后就知道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天下文章一大抄”,比的是文字,拼的是包装,自己写完的东西都不记得写了什么。工作中要说服老板或者汇报工作,总是“我觉得”,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感觉,那就是直觉,美其名曰经验。很多情况下没有事实、没有数据,有的只是观点和概念,能做的只是“拍脑袋”。所以,HR工作者平时要注意积累数据和案例,尽量用简单明了的图表或事实来说明问题,而不是洋洋洒洒空洞的说教。
  观点:中国的儒商文化事事求中庸、以和为贵,事事讲关系。强调非正式的交易方式,而不是讲合同、讲法律。这些正是过去两千年抑制中国商业发展、抑制创新的文化哲学之根基。这种不喜欢正式合约或正式法律的儒商文化也使得成功的商家“富不过三代”。
  思考:将“命运”只维系干一个领导人的企业会有前途吗?
  启示:也许你能举出很多这样成功的案例,也许你会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家会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在现阶段,这种没有原则,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企业文化不在少数,企业的兴衰成败往往就在于领导人的一念之间。在有些企业,员工不敢提反对意见,没有人敢说不,没有和领导平等的对话平台,领导的话就是“圣旨”,明知道有问题,或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但也还是抱着“反正不要我负责”的态度来办事。HR工作者如果身处类似的企业环境中,不但要认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还有责任来提醒和改变这种现状。比如,引入一些先进理念的培训,加强与领导的沟通,创造民主的氛围和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领导人也应该意识到,做小生意也许靠个人的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能照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但企业大了,就一定要规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企业长盛不衰。
  观点:我不赞成《基金法》的出台。一方面我希望中国有更好的法治,另一方面我觉得中国的法律已经太多了。目前不是法律多少的问题。而是法律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或者法律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
  思考:人力资源制度多就等于制度健全、管理正规吗?
  启示:在很多人看来,能拿出一本厚厚的人力资源制度汇编的公司都是管理正规、制度健全的公司。如果真是这样,现在书店、网上、其他途径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很多的制度范本,把公司名称替换掉,一夜之间我们的制度就健全了,管理也上档次了?再看看编订制度的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往往是交给刚进公司不久的新人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完成。抱着一种“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先弄一个再说,以后再慢慢完善,所以年终总结中总会有一条:完善了多少制度。永远都在完善,永远是想起来的时候才完善,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才想起制度的重要性,永远是在上级的催逼下才草草搞出一个自己都懒得看,明知道不会执行或难以执行的“门面工程”。有没有这样的制度,又有什么差别呢?
  但有了制度不能不执行,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好的话都会落下话柄,搞不好员工要和公司打官司。怎么办?一般有几种方式应付:一是一言以蔽之——我们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执行的,至于国家相关法律是怎么说的,你自己去学吧。二是对比较敏感的问题,比方说薪酬,干脆就没有制度,或者制度说的都是“无关痛痒”的话,要不就含糊其词,再加上一句,该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会给你落下什么把柄。三是说一套,做一套。制度上的那些话都是抄来的,你也别当真,咱们企业有自己的实际情况,现在是“双向选择”,你要干就在这儿干,你要觉得不合适可以另谋高就。久而久之,大部分“聪明”人都不把制度当回事了,而那些谨小慎微,视制度如天条的人还被人嘲笑为胆小如鼠。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什么样的制度才具有可操作性呢?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因为制度规范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制度制定合理、可操作性强可以给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其次制度的制定必须严谨。高层要重视,部门负责人要亲自参与,而且要听取员工意见,反复修改,不断调整和完善。第三,不要希望一个制度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把所有相关问题都纳入到一个制度中,会使制度看起来很复杂。要将制度分拆,减少废话、套话,解决实际问题。第四,要加强宣传。只有每个人都了解了制度的内容以及不执行制度带来的后果,才能引起对执行制度的重视。第五,言出必行。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就要考虑执行的问题,不能执行的条款暂且先不纳入,待条件成熟再补充完善。第六,执行制度一定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有奖有罚,维护制度的可持续性。
  观点:我在美国生活十多年,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深切地发现世界各个国家对于道德、对于友善、对于价值观等人性问题的理解是非常趋同的,彼此之间共性的成分很多。
  思考:如何看待人的共性与个性?
  启示:人与人之间除有很多共性外,在智力、能力、素质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不可能千人一面。HR工作者不要以人的个性差异为借口不去推动管理制度的执行,要认识到人与人的共性,建立“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心,同时也要尊重人的个性,不能“一刀切”,不能认为所有与制度相悖的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好的,应该求同存异、尊重个性,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观点:解决好中国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思考:一个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启示:如果一个人整天忧国忧民,总是怨天尤人,却从不脚踏实地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他的价值何在?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组织、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如果连自己的岗位工作都没有做好,谈何有更大的作为。在一个组织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群人,从来不关注自己做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把工作做好。眼睛却总是盯着别人的“不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就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或者夸夸其谈,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真正遇到问题需要自己负责的时候总是找借口躲开。还有一种人就是整天抱怨,没有他满意的事情,可如果自己做错的时候,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所以说,真正的“主人翁”是那些立足自身岗位,又胸怀天下的人,一个人最大的贡献在于先解决好自己的事情,先不成为“负担”,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观点:在生产技术因制度的障碍无法进步的情况下。人们只好提倡“勤劳就是美德”这种价值观,以简单勤劳来弥补制度的不足。勤劳并非总是美德,不顾收入报酬的勤劳是未来收入增长的陷阱。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把人们的“苦干”变成“巧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天天加班的员工就是好员工吗?
  启示:在某些企业,加班成了一种文化,加班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很多人为了加班故意把正常工作时间内的事情拖到下班后,好像加班成了工作是否敬业的标志。您可以扪心自问,每天加班是必须的吗?有多少成分是在装样子?有多少是迫于无奈,大家都不走自己不好意思走?有多少是因为老板习惯加班总在下班的时候交代任务?有多少是由于自己的计划性不好导致的加班?排除突发的任务,一个人8小时还不能干完应该做的活,那么,不是老板太“资本家”,就是文化、制度、意识、理念出了问题。所以,天天加班的员工,基本上不是效率低就是计划性差,要不就是为了加班而加班。如果确实是因为工作太多导致加班,更应该检讨工作分析、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否出了问题。老板应该认识到:员工加班绝对不是无偿的,暂且不论有的要支付加班费,只说加班产生的费用支出、员工久而久之产生对工作的抱怨、满意度降低、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冲突、“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态等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或“欠账”。所以一定要树立“加班是不正常”的工作理念。
  观点:国有企业花钱去海外收购,能不能赚钱,他们不会在乎。所以我担心太多国有企业的老总有争夺“民族英雄”桂冠的情结。花别人的钱让自己获得政治资本。让自己成为“民族英雄”,何乐而不为呢?
  思考:如何制定激励政策?
  启示:如果一件事情本身有很大风险,但做成功了肯定会有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去执行这件事的人来说只有收益没有任何风险,肯定谁都愿意干。虽然为了达成目标,鼓励冒险,在某些事情上也许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这种问题的存在,要注意权责对等。如果只有奖励没有惩罚措施,就会导致不顾后果的冒险,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企业在制定激励政策的时候,政策的导向性非常重要。鼓励什么,惩罚什么一定要予以明确,执行到位。比如说奖金和营业收入挂钩,还是和利润挂钩,会对经营者产生不同的激励导向。如果只和营业收入挂钩,可能会不计成本,只追求合同额。如果只和利润挂钩,可能会失去一些利润低、有品牌的大客户。激励导向政策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和要达到的激励重点挂钩,同时注意权责对等。
  观点:现在国内一些主要商业银行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利差,这一利差是央行送给他们的。并不意味着银行的经营能力很强。而美国的银行。其存贷利差的比率还不到总收入的10%。因此,中国银行业还有很漫长的改革之路要走。
  思考:如何看待职场的成败?
  启示:“一切以成败论英雄”,而成败不问出处。很多企业业绩的增长都是一条美丽向上的弧线。没有人过多地追问这其中的增长是内涵式的增长,还是由于政策、垄断、市场环境造就的增长。与其他同行企业的增长相比,是快还是慢。在业绩增长的同时,管理水平是否有质的飞跃。一叶障目,成绩掩盖了一切矛盾。所以很多企业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不知道自己是在社会前进的浪潮中被动地前进,还以为自己的游泳技术有很大的提高。一旦狂风暴雨骤然降临,没有救生准备,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企业必将面临发展的瓶颈,甚至是生死考验。
  对于个人来说,道理同样适用。一些既得利益的获得者,是由于自己“生逢其时”,还是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应该好好问问自己。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看的不是某一个时间段而是贯穿一生的漫长过程。所以不能目光短浅,只求一时得志,不管未来如何。应该立足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把自己锻造成“金子”,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发光。而不是离开了某个环境,自己就变成什么都不是的“南郭先生”。同时,不要轻视那些现在不“得志”、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许有一天,“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切皆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