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对很多企业主来说,让他们感觉到最燥热的恐怕不是天气,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无奈和焦灼。近期,无论是部分加工企业的外迁,还是本田汽车零部件工厂的罢工事件,其实都指向了一个焦点,那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的不只是个别企业的今天,还有珠三角甚至中国更多企业的未来。
劳动力成本是可控成本
从某种角度来看,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于员工和企业来说,可谓是“一家欢喜一家愁”。一边是“劳苦功高”的员工们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一边是“养着”员工的企业由于为员工增加工资、福利而带来显而易见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下降,但是不增加员工薪水又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正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这已不是一家或几家企业的个别问题,而是关乎产业转移,甚至关乎经济结构调整大局的“宏旨”问题。
三年前,广东有数百家鞋厂及关联企业因成本上升而破产倒闭,其他如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行业和企业的境况也甚是艰难。但从宏观和长期看,这也并非是坏事。压力就是动力,在这种压力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善经营理念,提高技术和知识含量,走专业化人力资本依托型发展道路。同时,企业也会积极通过使用机械替代劳动力,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实现作业的智能化来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显而易见,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是企业最大的可控成本,尚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如果劳动力效率得到改善和提升,劳动力成本自然也会相对下降。
降低劳动力成本,绝不是靠缩减员工的薪水。高效的劳动力管理应当建立在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基础上,而采用弹性管理和综合工时管理等先进的劳动力管理手段来科学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班次,甚至提供员工自助方式,让员工自主选择班次,能够让员工直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同时,一套健全和高效的劳动力管理信息系统又让企业管理者清晰掌握劳动力管理的各种数据,从而能够对劳动力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及时、科学的决策调整。
企业管理新高度,精细化劳动力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的典型策略是,低成本、差异化。而劳动力成本是任何商业组织中最为重要的成本之一。
美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AHR Research把“劳动力管理”定义为是对员工的工作时间与出勤进行跟踪,对业务运营与任务进行规划,并通过合理的调度,使员工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劳动力管理是对工作时间和出勤进行跟踪,是以时间为轴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二是要合理的规划,把工作流程进行合理规划,宗旨就是要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因此,劳动力管理的精髓,就是把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安排在正确的地方。从应用与操作上看,劳动力管理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需求预测及获取工时及考勤管理、员工调度及优化,一线生产活动数据采集等方面。
企业的高成本运营往往来源于原材料成本、运营成本,也会来源于高人力成本。这其中,人力成本是最可控制、最容易找到削减和优化空间的成本因子,当然这不是指简单的“裁员”和“降薪”手段,有效而合理地降低劳动力成本更多地是指向提高企业业务运营需求(如销售、生产)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敏捷性和协同性,这点尤为重要。
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就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供给,应对境外制造商的竞争,以及保持利润率是公司生存的关键要素,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优化劳动力绩效。全球最大的劳动力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Kronos公司于2009年出版了名为《整体劳动力效能(OLE)建立高效能的劳动力队伍》白皮书指出,劳动力将是整体生产绩效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优化劳动力绩效需要全新的洞察力。要获得这种洞察力,企业需要通过多种方法,以便量化、诊断并最终预测劳动力绩效,这是生产中最重要,也是高度变化的因素之一。整体劳动力效能(OLE)便提供了这种洞察力。
当经理们能够同步查看和管理三个OLE因素一一劳动力利用率(可以利用的计划生产时间的百分率)、绩效比率(与标准比较的所生产的零件的百分率)和质量(产出的可销售零件与开始产品相比的百分率)三个方面的累计效应,来量化、诊断并最终预测整体劳动力绩效,揭示资产与员工如何共同推动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只有通过了解这三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实时管理,制造商才能改进车间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保持利润率从优化劳动力绩效开始
许多制造商采用人工核对方式统计生产中的直接工时,并以此计算某一生产线或工作订单的劳动力生产率。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流程,人工统计的信息或者过于扼要,或者不够准确。此外,尽管大多数制造商能够统计直接工时,但来自于不直接影响生产或会改变完成某一操作的预期时间的间接工时却很难获得。
虽然一些制造商已具备衡量工时的技术,但他们还不能根据工资来衡量这些工时的成本。不同员工完成相同工作的工资不同,这会对成本控制产生极大影响。能够协调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工时的公司,通常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加班。制造商正是根据每天和每周的工作量来安排适当数目的员工,并在一天之内重新部署生产人员,将生产需求信息转变为劳动力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度和重新部署劳动力,同时满足公司、工会和劳动法规三方的约束和要求,这是领先制造商将其运营发展成为订单化生产环境的关键。
对于劳动力管理,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精细化”。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对雇主而言意味着更有效的劳动力利用率、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更有控制力的劳动力合规性管理和更高的员工满意度、更好的雇主品牌,从而使劳动力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零售业的劳动力管理思路为例,首先是通过对销售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销售预测,从而综合考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标准工时,然后对企业的员工调度进行优化,在保证客户最佳购物体验的同时,达到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员工满意度的管理目的。
在对员工的调度实施优化后,就可以全面考量员工的资历、技能、可用性、单位劳动力成本以及企业内部工时合规性指标:在保证销售业务需求和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并同步对工时合规性风险进行预测。
接下来,员工调度及调度优化解决方案的实施,还有利于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使员工拥有“一人多岗”的综合技能,并在劳动力标准工时领域持续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雇员的薪酬回报。这都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在欧美国家,劳动力管理的概念已经被企业普遍认知和接受。在考虑对企业劳动力管理创新的投资时,他们很少会把劳动力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劳动力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度也已经相当深入。很多企业多年前就开始部署员工的调度及调度优化、实施劳动力生产活动数据的采集及工单工时的追踪。他们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投资回报。
劳动力管理解决方案有不同的应用领域,也有不同的应用层次。如果是基础的员工工时及假勤管理,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可以使用劳动力管理系统。而劳动力调度及调度优化则适合零售和服务行业,员工生产活动数据采集和工单工时追踪则更适合制造行业。对于多数国内企业而言,运用管理软件实施劳动力管理才刚刚起步,大多数管理者对劳动力管理仍然理解有限,在实践中付诸行动的也并不多见。但可以预见,劳动力管理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将是国内企业下一轮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而精细化的劳动力管理在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