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和认知规律,探索构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框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审计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就必须科学运用审计方法,促使经济责任审计步入科学发展的更高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构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框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正是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绩效审计相融合
(一)经济责任审计贯彻“以人为本”需要注重绩效评价
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及其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这就是受托责任关系,也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关注的不仅仅是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单位存在什么财务收支问题,他们更加关心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效果。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要求最大程度地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增加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将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人性化,由事引申到对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及应负责任的评价。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鉴证,还要突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价,即关注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等经济性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是否适当、是否讲究效率、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决策是否失误等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问题,既关注资金使用“对不对”,更关注资金使用“好不好”。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量化干部政绩,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职责。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发展”需要引入绩效审计
现阶段,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局限于“就账论账”,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效益性的深入查证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很大的风险。随着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机关一旦因提供审计结果报告不当而被付诸法律,就有审计败诉的风险。同时,用不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来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也存在着评价不公和不全面的问题。因此,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引入更高层次的绩效审计,实现对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评价,才是实现“全面发展”、巩固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二者的融合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监督其廉洁自律情况,实质就是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而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性和有效性,增强对职能部门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监督,加大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约束力度。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殊途同归,存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要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合绩效审计就成为我们的必要手段。二者的融合,既可以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又能大大丰富绩效审计的内容,促进绩效审计与国际接轨。此外,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要求时间紧,任务繁重;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绩效审计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原审计长李金华强调“积极推进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绩效审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绩效审计业务量将会逐年增加。由此,审计机关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搞好审计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因此,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绩效审计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关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对党政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评价。如果我们只对决策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略了对绩效情况的监督,即使查出了违纪违规问题,追究了相应的领导责任,也同样无法促进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无法实现督促决策者“依法行政、行而有效”的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做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必须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审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具体来说,要夯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安排审计内容
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提高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之一。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绩效审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根本标准,就要针对领导干部在履行政策执行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因此,其内容要紧扣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分析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财政政策执行的效率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二是审查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审查部门对预算的遵循情况及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及其结构,分析部门预算收支的质量,衡量行政成本的高低和支出效率。三是审查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计划投资与实际投资、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项目决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四是审查各类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考核专项资金运用的经济性及其效率和效果。
(二)科学运用审计方法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绩效审计,着重点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考核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效果,因此,需要科学运用多种现代审计方法。一是制度基础法,通过剖析控制系统内部结构,发现影响效益、效率和效果的主要问题及问题的根源,合理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如对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实施重点审计。二是风险分析法,指审计人员以控制检查风险为中心,引进重要性原则,运用数学、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审阅文件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方式找出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对项目或者管理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三是目标评价法,指审查和评价相关目标是否达到。事实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具体事项中是很难区分的,有关指标往往已经被包括在项目目标中,而且项目文件、合同文件一般都会对目标计量和测评方法等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对这些内容的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文件或者合同,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客观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三)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不能仅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加一些零散的、单项的绩效审计的内容,要把它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党政领导干部经济业绩、经济活动效果,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虽然相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对象,绩效衡量标准区别很大,但仍存在一些基本的共同特点,即都有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要发生经济投入这一共性。因此,要从领导干部管理运作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入手,以考核实现既定目标的投入和由此反映的效率、效果为目标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形成多层互补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直接运用绩效审计中常用的基础指标及其相应的修正指标,以及被审计单位固有的经济指标、技术指标、业务标准,作为评价经济、效率、效果的定量标准;二是考核领导干部任职内所在地区或部门收入的增幅变化、结构变化等指标,确定经济发展的幅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评价任期发展责任;三是通过对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及结构、债务总量及结构、公众满意度、环境指数等指标的分析,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地区或部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在讲求公共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其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勇于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促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融合、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新框架过程中,以应有所为而必为之的气魄和决心,切实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
【参考文献】
[1] 俞怀风.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加强效益审计.http://www.studa.net/Audits/080902/11243435.html.
[2] 禚树才.浅谈效益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http://www.tcaudit.gov.cn/show.aspx?id=333&cid=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