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广州农信社是广州金融机构中重要的一部分,文章论述了广州农信社信贷经营状况,分析了广州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的信贷风险管理作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 广州农信社; 信贷风险; 对策
广州农信社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范围包括个人业务、公司业务、同业业务、国际业务等。随着广东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农信社也不断加强自身的改革,自2005年统一法人以来,存贷款规模大幅增长,经营利润稳步增长。
一、广州农信社信贷经营概况
(一)广州农信社经营能力和水平
广州农信社目前下辖18家信用社,6 000多名员工,拥有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650多个,网点数列广州地区银行同业首位。近年来,广州农信社经营能力和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单一法人农信社首位,在广州地区位列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居第五位。具体经营情况如表1。
(二)广州农信社信贷产品
广州联社秉承“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的发展定位,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其中,信贷业务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信三新”等支农系列产品以及“农信三宝”、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仓单质押担保贷款等中小企业融资新产品。
(三)广州农信社不良贷款现状
2000年开始,随着广州农信社大力压降不良资产的开展,截至2009年6月末,广州农信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约57.2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降至6%以内。近三年不良贷款数据如表2。
(四)风险客户退出情况
2008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该社根据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压、有退”的信贷政策,在保障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贷款合理融资需求的前提下,对国家限制行业、高风险、低附加值的行业和客户实行主动退出,逐步实现贷款结构的优化。
二、广州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一)广州农信社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现状
广州农信社目前总体仍是直线职能式组织框架,与国外相比,广州农信社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主要重垂直管理。如图1。
这种组织架构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报告路径长的弊病、很难保证效率。例如,广州联社在市联社本部层面,根据产品的风险程度和管理者风险控制能力实施差异化授权,每年检查和调整授权内容,各经营机构仅能在授权限额内审批部分较低风险业务,超权限业务一律上报市联社审批,但由于该联社尚未能实现全流程的无纸化审批,难以实现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集中与放权的灵活调配。
同时,在专业化、扁平化的授信决策审批机制,全面风险报告、关键风险点控制、关键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以保障各项业务高质量增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搭建做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形神兼备”。
(二)广州农信社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欠缺
广州农信社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虽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和防范道德风险。然而,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形成只惩不奖,只罚不赏的情况,制约与激励存在不对称性。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锅饭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按照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进行的奖励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与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体制相比,广州农信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文化尚未成型
广州农信社在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设定、内部评级体系、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模型的建立校正、信用政策、限额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绩效考核等方面才刚起步,急需建立风险文化。
2.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广州农信社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流程、业务数据处理、风险评级模型等确认风险管理业务功能和数据需求,还是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限额风险管理、风险及绩效报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等方面的管理仍然相对粗放,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3.与全面风险管理尚有差距
比较同业与即将实施的新资本协议,广州农联社在风险管理模型和工具、流程模式与同业先进做法有一定差距,需要从公司治理结构、IT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诊断分析,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资产负债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四)贷后管理监管不力
1.贷后管理认识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信用社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贷款扩张冲动。贷后管理成了“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被动接受;信贷管理过度依赖贷前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认为贷后管理只是形式。
2.贷后检查监管不够
目前广州农信社贷后检查的监管不够主要表现在:贷后检查的次数不够;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未及时按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复测。
3.贷后管理提示与预警不足
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信贷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管理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
4.贷审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向贷审会的汇报流于形式,汇报内容也没有严格要求;明确的风险点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五)人力资源管理尚待优化
目前,广州农信社已意识到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既是风险管理体制中的实施对象,更是实施主体。但还未能通过科学完善的资源配置方式,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形成充分有效优化。
三、加强广州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
(一)建立扁平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为适应改制为商业银行的新需求,广州农信社正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逐步推进专业化条线管理和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最终建成纵向事业部制管理、横向流程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与之相适应,广州联社拟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中、垂直管理,设立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及专门的风险经理和合规经理,实行风险派驻和双线报告制度,全面打造新型经营组织构架,搭建与全面风险管理匹配的组织。
(二)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1.重新评估内控制度
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内控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将那些不合时宜、不完备、存在缺陷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特别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新兴贷款业务尤其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业务的内控制度更要进行审慎地建设,确保这些内控制度达到全面、合理、科学、严密、实用。
2.建立信贷风险责任追究制
责任追究制度是制定和执行内控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行为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到位,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从而树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3.建立循环的风险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内部控制的报告和信息反馈制度,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控制人员发现内部控制的隐患和缺陷应及时报告,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
(三)建立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广州农信社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
首先,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
其次,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代理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
最后,适度提高本轮经济周期下行冲击较大行业和区域内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适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严格信贷审批标准,收缩和严格控制授信额度,一般情况下不给予新增授信,对管理良好、发展前景较佳的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继续支持。
(四)加强内部审计的信贷风险管理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1.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信用社内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普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信贷管理系统中专门设置贷后管理功能,实现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2.利用信用社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等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把握时机,对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六)努力加强领导干部及行政职工的风险意识
通过不断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农村信用社的形象和信誉,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干部职工的市场经营意识。特别是风险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经营,效益第一”的思想。做到全社职工从上到下注重警惕风险、监控风险,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范可能导致的风险。
(七)制定实施权责利相均衡的信贷奖惩考核机制
一是要根据现实条件,在综合预测的基础上,合理下达对各基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考核任务,防止因任务过大出现以贷还贷弄虚作假问题。
二是要改变目前对信贷人员片面强调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做法,制定出能够充分体现信贷人员权责利相均衡的奖惩制度,对于贷款管理出色、所放贷款信贷风险较小的信贷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贷款出现风险的信贷员,也要区分责任、分清主客观原因,实施处罚,以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责任心。
(八)实施人才发展策略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现有职工的全方位培训考核,包括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法律意识、服务技能。办各种中短期培训班,选派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到大中专院校进修深造,坚持持证上岗,无证分流或下岗。拓宽招工用人渠道,防止近亲繁殖的“家族社”,多吸纳人才,增强员工整体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奖罚分明,千方百计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曾爱婷.培育先进信贷文化 提高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J].南方金融,2006(03).
[2] 许大海.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3 (07).
[3] 中国人民银行灵台县支行课题组,许春雷.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风险问题探究与反思[J].西安金融,2006(07).
[4] 刘宏伟.浅议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05).
[5] 韩长生,何志红.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