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策

2010-12-29 00:00:00唐瑜冲
会计之友 2010年34期


  【摘要】 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如何渡过这一难关成为危机下的现实难题。文章试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以及破解方法两个层面进行粗略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难的原因; 化解良策
  
  在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信贷规模出现超常规增长,仅一季度新增贷款就高达4.58万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水平。1-5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8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然而,上半年投放的超过5万亿的信贷,只有5%左右流向了占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中,中小企业得到的授信额度不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零头。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得不到缓解,短期内经济复苏的希望将很渺茫。本文试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以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方法作粗略探讨。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目前,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创造了60%的GDP,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主导了60%的出口,贡献了60%的税收,66%的发明专利和82%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结构、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创新和形成新的产业的重要中坚力量,并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推手。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很难从国家庞大的信贷扩张中分得一杯羹,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呢?
  (一)金融体制不完善
  随着国有独资银行商业化、股份化的改造和市场化的运作,银行把最大化收益作为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市场意识逐渐增强,经营决策越来越自主化。出于贷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大中型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只好“批发”,不愿“零售”,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少、急、频”的特点,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和防控风险,加上缺乏信用资源和可供抵押财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不强。所谓嫌贫爱富,这个词对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它必须坚守的行为规则,也是由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企业的禀性所决定的。这里面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商业银行,根源在于我们的金融服务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主体架构仍然瞄准大型企业,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仅仅依靠现有金融体系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确存在很多局限性。同时,银行从成本、风险收益的角度考虑时,也往往把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市场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明、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中小企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
  (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1.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2005年中国担保机构比上年增加15.51%,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户均资本金仅3 695万元,比2004年增加635万元,新增担保机构规模依然偏小。同时个别地区还存在着发展过快甚至过滥现象:一是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难成规模效应;二是放大倍率偏低,银行认同度不高,担保效应难以发挥;三是业务空置率较高,个别地区近5成未开展正常业务。
  2.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风险监控制度,业务人员缺乏经济、金融、财务、法律、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二是热衷于大项目和高盈利、高风险的投资业务,或运作担保贷款,骗取银行资金,不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产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是担保资本金不实,有些担保机构注册后即转移资本,虚假出资;四是担保风险准备金不提或提取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五是高比例收取保证金,并以各种名目收取不合理费用;六是存在行政干预和人情担保现象。这些不规范行为增加了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制约了担保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国家级、省级再担保机构仍然缺位,再担保业务尚未完全开展起来,严重影响了担保体系在增信、分险、监控与整合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同时,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后,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担保能力大打折扣。
  
  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策
  
  如何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使中小企业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具体的利益环节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服务完善、监管到位、利益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当在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管理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以及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等方面作出全方位的规划,才能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路径。
  (一)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面对中小企业巨大资金缺口,如果像发达国家那样,光靠政府出资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显然行不通。可是,利用民间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又存在风险和收益悖论,这就必然会导致一些担保机构违规经营,参与到民间借贷活动中去。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健康、健全的担保体系,真正打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渠道?创新性做法是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基金是由政府机构、银行业和中小企业共同注资,能够发挥担保的信息和成本优势;另外把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捆绑在一起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享的共同体,让它有动力去参与贷款企业的监督。同时,督促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合规审慎经营,严格控制风险集中度和关联方担保。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资本金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将担保机构经营情况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实施统一管理。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各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非营利性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贷款奖励基金,合理分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贯彻落实担保行业各项法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尽快形成以出资人自我约束为监管基础,以地方政府部门为监管主体,全国统一规范运营的担保体系。
  (二)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各级金融机构要认真领会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总行部署要求和自身业务特点,设立机动有序、权责清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二是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各金融机构要对有担保机构全额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实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对无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在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的上浮幅度应当控制在合理水平,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服务要适当降低费用,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也要降低中小企业信托产品发行费用。三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要想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就必须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可是,出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商业银行往往更愿意把钱贷给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退避三舍。现在看来,只有帮助商业银行分散和降低贷款风险,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真正促使它们降低门槛,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可以尝试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达到这个目的。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出钱,银行出力,企业受益,最终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三方共赢。四是推进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推进知识产权、动产、林权、股权、出口退税池、保函等质押信贷业务,发展票据贴现、保理、福费廷、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探索开展依托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模式创新。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的使用率。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同业合作,稳步发展贷款转让业务,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国内融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随着创业板、风险投资基金、民间借贷、民间参股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不同类型、不同业务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将获得多元化、多层次的满足;二是随着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深化,在外资银行扩展人民币业务的同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将逐步增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将逐步提高,银行金融创新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三是随着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直接融资市场,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将逐步向中小企业集中。因此,银行和企业都应对我国融资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有一个超前、准确的把握,商业银行特别是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抵押担保方式、企业信用审查和信用评级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和路径,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和经营特点,不断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企业而言,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应了解自身的资产特点、风险特点和经营特点以及风险投资、民间借贷、融资租赁、银行借贷和股票融资等不同融资渠道的特点、条件、利弊和适用范围,有针对性地加强融资对接,切实提高融资成功率。
  (四)打破垄断,强化管理
  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嫌贫爱富”和“傍大款”的银行也会从躲避中小企业转变为偏爱中小企业,使银行贷款具有更高的效率,得到更丰厚的回报。政府当务之急是尽快打破垄断,给中小企业以国民待遇,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同时,中小企业应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和金融意识。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财务管理又居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3年,相当部分的企业在1-2年内就倒闭,除行业、技术因素外,内部管理水平较低是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也是由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的。有了财务管理意识,还要有风险意识和金融意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融资工作,要了解企业自身的状况以及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要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产品以及贷款流程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主动对接银行。中小企业只有在强化自身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向,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谢小梅.中小企业融资的38种方式与实操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 严维青,王东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剖析及其治理对策[EB/OL].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3] 唐磊,张宪平.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式[J].管理科学,2007(7).
  [4] 孙天剑.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时代经贸,2007(5).
  [5] 陈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2006(6).
  [6]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电视行动[EB/OL].http://finance.cctv.com/special/qyrz/
  01/index.shtm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