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会计创新

2010-12-29 00:00:00龙子午陈万平
会计之友 2010年34期


  【摘要】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促成了会计标准的形成。1980年美国金融危机促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普及。2008年金融危机促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稳健性将与公允价值相融合。
  【关键词】 会计标准; 公允价值; 稳健性
  
  一、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促成了会计标准的形成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是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审计也是自愿的,会计审计实务主要依靠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没有一套广为接受的统一会计标准和审计标准。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朝野均认为缺乏可信的财务报表是资本市场崩溃和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会计实务放任自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会计标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成立就开始履行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所赋予的对证券市场管理的全部职责,包括上市公司会计标准的法定制订权。1933年以后,美国资本市场的管理体制由放任的以自律为主的模式向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的模式转化。在这个新的管理模式中,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会计监管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由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化,会计信息审计由自愿向强制性审计转化,会计审计实务由主要依靠职业判断向建立会计审计标准转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是“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资本主义单靠市场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可能从危机中爬出来。于是,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也从“私人信息”转变为“公众信息”,需要得到监管,会计标准(会计准则)从此诞生。
  
  二、1980年美国金融危机促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普及
  
  1980~1994年,美国大约有1 300家资产总额超过6210亿美元的储蓄与贷款机构倒闭。这些机构主要是由于遭受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倒闭的,因为它们80%以上的贷款是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而资金来源则主要是短期存款。当这些机构接受的存款利率从1978年的7%上升到1982年的11%时,它们的资金成本已经超过抵押贷款的平均回报。若按公允价值对贷款和存款计量,这些机构已经资不抵债,但若按历史成本计量,这些机构的财务报表仍然体现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支付能力。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广大投资者强烈呼吁美国SEC重新考虑历史成本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SEC主席Breeden在美国议会发表讲话,力荐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Breeden的讲话为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实务中的推行注入了无限动力,揭开了会计计量领域的新篇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0年到2007年共发布了22个涉及公允价值运用的会计准则。2006年FASB正式推出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全面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目标和原则,是一项全面论述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概念框架,为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公允价值在取代历史成本成为财务会计最主要计量模式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1980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之一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粉饰太平,掩盖了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延误了监管部门的拯救时机,结果付出了巨额的社会成本。正是1980年美国金融危机促使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反思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的弊端,从而建立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模式。
  
  三、2008年金融危机将促成公允价值计量的进一步创新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广泛用于金融资产计价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认为加剧了危机,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恶化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改革公允价值的呼声日增。二十国领导人伦敦峰会发表的声明也在重申支持公允价值计价的同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有待完善。
  公允价值是现在主流的计价方法,其本身也存在许多具体计价模型和方法。公允价值计价分为三层:第一层,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信息时,必须使用该报价信息来估计公允价值。第二层,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公允价值要采用该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进行估计。第三层,当第一、二层估计的条件都不存在时,应使用第三层估计,第三层估计所使用的方法多采用数学模型估计,需要许多的参数和假设。第三层估计中主观判断的因素较多,所以可靠性最差。
  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二是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这两点都反映了公允价值计量与经济活动具有同周期性,放大了经济活动的波动幅度。
  改革公允价值计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所以对公允价值改革的方向,是既要保持其相关性高的积极一面,又要寻求一种避免这种剧烈波动而出现背离资产内在价值的情形的出现。公允价值本身就是防止金融危机产生的有利武器,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当前通过加强公允价值计价模型设计的合理性,来提高估值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加强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也是目前较好的选择。但从长远上讲,任何计价方法都不得不面对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公允价值计价所存在的与外部经济活动同周期性问题,是无法通过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和披露准则而得到解决的。最根本的办法是,把稳健性理念贯穿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全过程中,确保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能在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中得到充分考虑。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会计创新:稳健性与公允价值的融合
  
  (一)会计稳健性的历史演进
  会计定义稳健性,是从利润表的角度来定义的,即“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面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管理层、审计人员、会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以及避免和减轻资本风险和进行合理决策的不同目的,都要求会计信息披露采用稳健性原则。换言之,稳健性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是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
  会计稳健性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对其受托责任的解脱所采取的策略,即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是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在中世纪的庄园会计中,由于庄园主需要检查他的管家们是否诚实可靠,管家们为了代表自己的忠诚,都借助于会计,这时的会计记录就成为管家们忠实履行义务的一种证据。那时最大庄园的账目每年均要经过庄园主和他的家庭议会检查,而且常常是由选定的审计官员来进行。这种审计基本上是对管家的会计责任进行审查。因此会计账目的估算使审计人员和管家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对立。那时的管家们记账,并不像现代企业那样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管家们为了对庄园主表示自己的忠诚,“总是希望高估损失,低估收入和自然增长值。”提出对自已有利的会计账目。这样就产生了稳健主义。所以那时的稳健主义学说来自于面临审计的庄园管家进行自保的对策。
  到了19世纪后期,在英国,广泛募集资金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接连发生了几起银行破产和公司舞弊事件,导致了稳健主义原则的继续实行。例如1878年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该行董事若干年来,通过高估资产价值,低估负债和错误反映资产负债表项目,来隐蔽自身偿债能力的虚弱;同时,却继续支付红利,最终导致了破产。上诉法院做出的判决是,公司在计算利润和分配红利时,可以不考虑递耗价值。法庭对资本维持的判决,在资产计价和利润计量概念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法律上支持了稳健性的原则。这时的稳健主义是为了防止从资本中分配红利以维护债权人利益。
  
  稳健性在1900年,成为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原则与它相冲突时都要服从于它。这时候的公司制企业已经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一大批经营者成为职业经理人,所有者希望管理当局有可靠的利润可以分配。因此稳健主义更多的被应用于防止管理当局的过分乐观主义,从而维护企业和业主的利益,保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和业主财富的长期价值。作为稳健主义的实施方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1900年实际上为所有的英国会计权威和许多美国会计学权威所推祟。当时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稳健性原则大行其道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后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由于稳健性会计信息不能用于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定价,而渐渐淡出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的基本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逐渐成为资产计价的基本原则以后,由于稳健性与公允价值相抵触,而退出了所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项目。金融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价后,其资产计价和收益决定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都不考虑稳健性原则,而改按公允价值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这种计价方法一边倒的现象,忽视了金融资产本来就是高风险资产,其资产和收益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事实。这次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反思已有认识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进行会计创新的机会,以便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稳健性与公允价值的融合
  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时,如果运用稳健性理念,在经济高涨时,合理计提储备金,在经济危机时,再从中支取储备金。比如,在牛市时,资产的市值变化不录入收入科目,而是录入一个公开的储备金。其中一部分,比如五分之一,可计入到当年的收入科目中。在熊市时,再在储备金中慢慢释放出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样做可使得短期盈利不会随着市值增加而大肆膨胀,也可使得人们减少对计算机设计出来的模型的依赖。同样,在市场衰退时,它可以减少因市场雪崩而带来的公司收入的锐减和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当然,如果某家企业连储备金,都因资产价值损失过大,而变得枯竭,公司破产就会接踵而来。这种符合稳健性理念的“风险储备金”做法,可以解决经济周期性带给企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一个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时期里,稳健性是对公允价值计价的一个有益补充。把稳健性理念贯穿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全过程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允价值计价所存在的与外部经济活动同周期性问题。
  面对金融危机,既要看到危险,又要看到机会。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制度变迁,每一次危9R4I0wzkTgUTEc5VIl4yEvlBdFlwwUXJ+VDitgUkxxI=机来临之时,人们通过反思而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也不例外,每次金融危机之时都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创新之时,金融危机史就是会计创新史。●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 文硕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 Watts,R. L.,A Proposal for Research on Conservatism,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93.
  [3] 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07-221.
  [4] 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I:Evidence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4):28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