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效应;行为偏差;转化
情景一:清晨,大地还未从沉睡中清醒,刻苦学习的学生已早早地来到教室寒窗苦读。已习惯早起的我来到教室察看,学生或朗读背诵或奋笔疾书,我不禁被学生的勤奋精神所感动。可是当我走到全校公认的问题班前面时,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只见三五人成一堆在闲聊,其中还有两人坐在了课桌上。只有两名学生头靠在一起专心致志地看书,结果发现看的是一本游戏杂志。
情景二:活动课铃声响起,学生们冲向操场、篮球场、体育馆等活动场所,不一会儿所有场地都被学生们占领,有跑步的,有打篮球的,有踢足球的,也有看球的……好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景象。可是活动课结束后,球场上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有可乐瓶、矿泉水瓶、餐巾纸等。
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如洁净的窗台上,一转眼多了一只吃剩下的方便面杯子;教学楼后面的草地上经常有垃圾从窗口扔下;刚拖过地的走廊上突然粘了一块口香糖痕迹……这些都是学校里一些行为偏差生留下的“杰作”。这些行为偏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而且生活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如果这些缺点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对他们身心的健康以及个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甚至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转化行为偏差生,使他们走上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轨道,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笔者经过探索发现,行为偏差生往往是学习差和行为规范差的双差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思想品德差,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上进心,更不代表他们没有优点。他们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如果能利用他们的优点,通过攻心的办法进行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一、情感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对人由衷的关怀,是教育的血和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它不仅吸引、影响和感染学生,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果。行为偏差生平时受到老师的关爱相对较少,受到批评甚至训斥较多。如果老师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多关心一点,他们一定会非常感动,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例如我班的小张,在上自修课时经常违反纪律。为此他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没少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但效果甚微。上学期期中考试后不久的一天,小张没来上课,当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我迎着初冬的寒意来到他家。没想到他正发高烧吊盐水,他一见到我,眼睛里显出惊奇的目光,而后又害怕地低下了头,因为他没请假。我关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叮嘱他以后要注意身体。我还作了自我批评,我批评自己以前对他关心不够,以后一定改正。然后向他父亲汇报了他在学校的近况,赞扬了他的闪光点,回避了他的缺点。当我起身离开的时候,我发现小张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次家访后,他在学校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经过我后续的不断肯定和鼓励,一个学期后他彻底改掉了坏毛病,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二、积极心理
当你处理儿童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要忘记每个孩子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儿童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允许的。积极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倡导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健康的人。
(一)慢慢“灌输”积极思想
老师将正面的例子、积极的要求、榜样的行为、良好的规范不断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慢慢地接受积极思想,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积极思想,最终转化为积极力量。“多年的经验使我们深信,如果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讲清优秀道德品质的意义,并且使他们从所热爱的劳动中体现出道德思想,那么在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身上就会形成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正确立场和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不断培养积极力量
每个人都存在积极的力量,利用学生的积极力量教育学生、调控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力量,给学生真诚的表扬,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同时要善于掌握表扬和批评的技巧,如:表扬要大声,批评要小声;表扬要当众,批评要背后;要先表扬后提出建议;要先表扬后提出改正意见等。
(三)善于叙述积极事例
回顾叙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个体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在叙事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积极的力量加以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曾经的优点,进而重塑自己的形象。我班小吴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小吴进我校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报到第一天,头发很长,穿着一条花短裤,说话有点流里流气的腔调。不出所料,他行为规范很差,可以说小违纪天天有,大违纪不断,第一个月就受到德育处二次处分。一次是由于打架,一次是由于抽烟。针对他的情况,我让他回忆小学、初中有什么值得他骄傲的事。他立即说,初一作文竞赛得了全市一等奖。我对他大加赞赏,然后让他回忆母亲为他做了哪些让他感动的事,他说太多了,然后开始一一罗列,讲了几件事后,他哭了,哭得很伤心,感到太对不起母亲了。我及时给他安慰并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今后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不再让母亲伤心,做一个孝顺的男子汉。那次谈话对小吴的触动很大,经过多次的谈心和鼓励,通过自身的努力,上学期他被评为了三好学生。
三、赏识成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所说的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就是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满足其心理需求。
我的学生小朱,是公认的双差生。有一天上课,我发现他时而抬头看看我,时而埋头写写。我走到他身边一看,差点被气死,原来他在画我的头像。我真想发作,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我马上意识到,如果这样做,学生不仅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可能形成一种“心理抗体”而难以教育。于是我默默地收起他的画,继续讲我的课。第二天早读课上,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当众表扬他在绘画方面有特长,并让他做黑板报负责人。一个星期后,他负责的黑板报如期出现在同学面前,果然非同一般,报头画得非常漂亮,我又当众表扬了他。事后我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并建议他发挥自己的特长,报考美术学院。奇迹发生了,以前经过很多次的批评和教育都没有多大长进的他,像换了个人,学习刻苦了,成绩慢慢地提高了。最后,如愿以偿,顺利地考上了中央美院。
四、期待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著名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足以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不断地用积极的话语或态度暗示学生,期待学生,他们往往会按着你的意图发展,达到你所期望的目的。通过期待而转化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我班的小王,头脑灵活,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可他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的少,用在调皮捣蛋上的多,很多违纪的坏点子大都是他出的。针对他比较聪明的特点,我采用了期待目标效应。我找他谈话,经过交谈,了解到他有一定的上进心,只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平时常控制不住自己。利用他的上进心,我给了他适当的鼓励并提出了远期、中期和近期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是一个月内没有违纪现象发生,学习成绩排在校内50名。在这—个月内我经常给予他督促和鼓励,结果他学习成绩提高了67名。我及时表扬并提出新的目标。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小王彻底改变了,现在是班级副班长,学习成绩稳定在年级前50名。
五、换位思考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仅靠“哄”和“骗”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然而他们的思维和判断往往不太成熟,常常带有片面性,所以必须不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想听到学生的心里话,得到他们的尊敬,就首先必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我在教育工作中注意抓住三条原则:第一,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决不粗暴干涉,不轻率作出对或错的结论;第二,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情到深处理自通;第三,适时谈心,即看准机会在学生容易接受的时候谈心。
有一次,有位女学生和一位教师在课上产生了小磨擦,假如我当时立即找她谈,她肯定不但不会接受我的批评,而且一定会据理力争。所以我开始只当没事一般,几天过去了,这件事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在一次活动课上,我见她玩得很开心。休息时,我找她谈起了那件事。我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向她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关心、爱护,不闻不问是放弃;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办?让她设想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该如何来处理这件事。经过耐心开导,第二天,这位女生诚恳地向老师作了检讨。一场误会就此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疙瘩也解开了。
上述几种心理效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此外,在因势利导的原则下,还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编辑 于 洪 终校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