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生;焦虑;合理情绪疗法
一、案例介绍
曹×,男,16岁,高一新生。
家庭结构:三口之家。父亲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总,母亲协助父亲,两人均初中文化,经常出差在外,家庭基本和睦。
学生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不顽皮。父母对其管教较严格,从小学习很认真,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很好,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是个聪明的“乖孩子”。平时与同学交往不多。爱好数学、地理,喜欢篮球运动。中考前某天得到奶奶过世的消息,请假回家一周。中考时发挥失常,成绩一落千丈。
初中毕业后勉强进入吴江一所重点高中。中考成绩比录取分数线低很多,父母出了不少赞助费才使他进入这所学校,他因此觉得自己很差。入学后不愿和同学交往,没有什么朋友;暗自下定决心调整自己,刻苦学习,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成绩上不去。开学两周内英语默写多次重默;一天语文课开小差受到老师严厉批评。为此心烦意乱,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效率低下,临近月考经常思考“考不好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坐立不安,闷闷不乐,晚上心慌、入睡困难,醒后觉得不解乏。
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56。
二、案例分析
曹×的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焦虑情绪。
表现为精神紧张(担心,感到紧张或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躯体紧张(坐立不安,头痛,震颤,不能放松)、植物神经兴奋(头晕,出汗,心跳加快或剧跳,口干,胃痛)。那么,造成他焦虑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生物学因素:独立意识增强与自理能力弱之间的矛盾。
高中学生与初中生相比,在思想意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独立观念开始萌芽,到了高中已经形成很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并且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较初中阶段明显增强。在曹×的心目中已视自己是大人,独立意识虽然增强,但自理能力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曹×的生活长期由父母照顾,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一旦离开父母的帮助,则显得孤独无助。这种不适应问题在刚进高中时就给曹×带来很多的焦虑与不安。
其二,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受到老师批评。
曹×进入到重点中学就读,使其经历了中考的挫折后心灵得到了一丝慰籍,但是思想深处还是免不了有些自卑,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了一头。他比一般学生更渴望以成绩的进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绩还是不尽人意时,压抑、担忧、焦虑感取代了原先的希望。
其三,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个性特征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三、心理辅导
1.确立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同曹×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其错误认知模式(我没希望了);缓解其情绪状况;改善其睡眠情况(每晚能睡6至7个小时);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曹×的个性,使他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树立信心,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2.辅导过程
曹×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在ABC理论中,A代表了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了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第一步:心理诊断
曹×在持续努力后成绩没有进步,反而受到老师的批评(A);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希望了(B);于是有了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坐立不安、失眠等情绪和行为(C)。
第二步:领悟
在确认不合理信念后,使曹×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焦虑情绪不是中考失利所致,而是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另外,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①认识到是“自己再也没有希望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受到老师批评这件诱发事件本身;
②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
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困扰。
第三步:修通
所谓修通,也就是指工作透人的过程。方法主要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按照苏格拉底的方法让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他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
这种辩论的方法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曹×持有的关于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的不合理信念。如“为什么事情必须按照你的意志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又会怎样”“别人都可以失败,为什么你就不能”“一件事的失败是否能表明一生的失败”等。
针对曹×的表现,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可以帮助他停止向大脑传播焦虑情绪。首先,使他在想象中进入被老师批评的情境中,让他体验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他改变这种焦虑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结束后让他讲述自己是怎样想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改变了哪些观念等。对他的积极转变,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所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
布置作业:要求曹×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了那些积极的、适应的行为和情绪,及时进行自我奖励。
四、结果及反思
曹×自我反映: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受老师批评不是那样可怕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安,晚上睡得很香;开始重新和同学交往;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有进步。
老师、同学认为曹×变得开朗了;曹×的母亲也说他回家后常谈论学校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近期的学习状况,乐观了很多。通过之后的交流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曹×的焦虑症状基本消失。
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40。
通过本案例的辅导,我体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心”好,一切都好。学生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于 洪 终校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