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积极的种子

2010-12-29 00:00:00邓庆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课堂教学;积极心理
  
  “这是心理课吗?”
  每次参加心理评课活动,都会听到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心理课?心理课又该如何上?这也许是智者见智的问题。翻看一些“心理课堂评价表”,发现大都是从学科教学课堂评价表移植过来的,用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要求心理课,自然学科倾向明显了。也有的心理课怎么看都像班会课、思品课,思想灌输的痕迹太重。
  实际上,心理教育有其内在的要求,学生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调整、问题的化解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自有其规律,围绕这些规律展开的心理课堂才是真正的心理课。
  让心理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播下积极的种子;体验深刻的情感;引导自主的思考。
  
  一、课堂是一种孕育:种子理论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说,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内心的宝藏,它让我们有能力获得成功,并且成长。她有个非常著名的“种子”理论,认为人性本善,生命是非常可贵美好的,就如同一粒种子,它内蕴了全部成长的潜在资源,但需要外界适当的条件帮助它才能很好成长。萨提亚的目标是提升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唤醒沉睡的梦想,使人人发展得更完善。
  心理课堂既要激发学生生命种子的发芽、成长,同时也要播下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这些种子的作用我们或许现在看不到,但将来他们一定会发芽的。
  
  1.浓缩成一句话
  在每节课中,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凝聚成一句深刻而又容易记住的话作为心理课堂的灵魂,并由此展开。如关于“人际交往”——“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关于“认识自我”——“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我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关于“挫折应对”——“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等。这些话就如同一粒粒珍珠,当学生完成了心理课程的学习,就可以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些话又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学生以后的岁月里会长成一片新绿。
  
  2.唤起改变的欲望
  种子到大树,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萨提亚说,改变是成长的起点,“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处于痛苦之中的学生从别人身上看到希望,从而产生“既然别人能做到,我也能”的念头;可以让学生认识不改变的危险,如在讲“心理暗示”的时候,对于消极心理暗示,不能只是作知识性陈述,而是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去感悟,从而产生“太可怕了,要避开消极心理暗示”的想法。
  
  3.培养积极思维的习惯
  种子所蕴含着种种的可能性,但它所需要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心理课教学中,有很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容,问题的解决没有万能的方法,要多给学生提供几种方法,多几种方法也就多了几分希望。身心语法程序学认为,凡事至少要有三个解决方法,对事情只有一个办法,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一般来说想到第三个方法,就可以有四五六个方法出来。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种积极的思维——不去沉溺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中,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是一个过程:当下理论
  
  课堂学习不只是为将来作准备,更重要的是当下的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未来的知识不一定能指导未来的生活,但现在的生活体验一定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才情自由而充分展示,全身心去体验当下的生活。
  当下本是佛教用语,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心理学家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疗法,他认为这种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这种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它强调此时此刻,强调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现在这一刻,留恋过去就是在逃避体验现在。
  
  1.学生身边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不同的生活经历。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强调“教师需要了解一下孩子们带来些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已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成功的心理课堂是立足本班级学生的具体问题和需要的。所以,在学期开始,或者每节课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学生身边的问题”应该作为教学的起点。
  
  2.情感的充分体验
  我们往往将情感作为教育手段去推动教学,实际上情感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朱小蔓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安顿自己的情感。”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分享学生的感悟,最终让他们的心灵与生命获得成长。如在《人际沟通》单元,沟通的技巧、方法容易被教师当作教学的重点,他们恰恰忘记了“情感先于沟通”,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设计,让学生置身其中,在充分体验之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自我个性自由展示
  心理学家艾尔金德有个“假想观众”理论,他认为,在我们心目中,始终有一些被过分夸张了的臆想观众,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没有去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在团体咨询中,学生自认为很严重的问题,当他发现类似的问题别人也有,便会感到如释重负。在“认识自己”“价值观澄清”等单元,充分利用团体的影响,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深入地认识自己,重新对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这就要求心理教师通过团体协约等营造一种安全、信赖、温暖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自己有所归属、被他人需要和接纳,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
  
  三、课堂是一种体悟:成长点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贝胡提出成长点理论,他认为,经济成长不会同时在每一个地方出现,而是集中在一些地点上进行。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当学生获得某种感悟后,会产生极大的成长力量。在心理课堂教学中,“预设”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学生课堂互动的“生成”对学生更有意义。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这样的“矛盾点”引发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的冲突,使他们获得瞬间的感悟。
  
  1.认知的不协调
  通过知识的矛盾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我们一般认为人际沟通主要依靠语言,但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曾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速语调+55%的表情动作!这颠覆了学生原先的认识,也引发了他们对于正确交流的重新思考。当学生开始思考的时候,认知的成长点就出现了。
  
  2.情感的冲突
  这主要体现在情感、价值选择中。如在“生命教育”单元,设置这样的情境:“你感染了重病,住进了医院,生命就要结束了,医生告诉你还可以做5件事”,请学生写出自己最想做的5件事情;然后告诉他们时间来不及了,逐一划去,在情感的冲突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再如“生涯规划”单元中的“选择未来的工作”:有两份工作,其中一项工作“人际关系融洽”,而另一份工作“薪水较高”,你会选择什么?又有两份工作让你选择,其中一份工作“人际关系融洽”,而另一份工作则对你来说“更自由、独立”,你会选择哪个?如此经过多次选择、比较,了解自己的价值定位。
  
  3.思维视角的变换
  我们的思维视角往往受心理定势和自我中心的影响,心理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顿悟。如人际交往中的“森林探险”游戏:“你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带着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不可能都将它们带到最后,不得不一一地放弃。现在请你列出放弃它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可先问学生:“你是先扔掉了孔雀还是留到了最后?”再问:“你先后放弃这些动物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些动物是否对自己有用,还是它们哪个最需要你来保护?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中,是过多地考虑了别人对自己的用处,还是想到别人需要我们有什么样的付出!
  心理课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还是需要铭记:心理课堂是一种孕育,让学生永远充满希望;心理课堂是一种过程,让学生才情自由展示;心理课堂是一种体悟,让学生在历练中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萨提亚著.萨提亚治疗实录.章晓云,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于 洪 终校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