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谈起来是很令人唏嘘的。它的很多模式,其实早具有互联网时代的基因,只是因为我们这些纸媒人的懒惰,没有发掘这些基因的内涵,从而被迫撞上目前近乎生态性的变迁。
比如,纸媒发明了“内容补贴、广告补充”,即以近乎免费(补贴)的方式让读者阅读,争取最大的阅读量(眼球流量)或者是高端阅读量(购买力流量),然后用第三方广告来抹平。它的基因跟互联网何其相似!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正宗商业模式,也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免费服务和内容,吸引尽可能多的流量,目的是吸引第三方广告,达成价值链的闭合流畅运行。
纸媒包含着这种基因,但是从来没有真正挖掘和伸展。在新媒体冲击之前,它疏于对读者数据进行管理;在新媒体冲击之后,它会不断怪罪“纸张成本的罪恶”,因为前者没有这样的牵绊。它没有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其实这种技术已经足够便宜和成熟),来重建自己的商业生产方式。它只会不停地做触网动作,只会自卑、自我折腾,渴慕所谓的“原子化写作的自媒体”,或者放大新闻生产中的“社会关系”作用。
纸媒也是最早建立精准高效物流部门的单位。现在顺丰很火、菜鸟网络的概念很火。但是在过去漫长的时间流里面,纸媒是最先在当地建立自己的物流部门。令人叹息的是,纸媒的物流极其单调,只会送报,没想过送报的同时,是否可以夹带着送盒奶?或者送点包裹?即使在政策已经放开的时候,纸媒的物流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还是像鸟儿一样很勤奋地早起,然后送份报纸了事。物流被认为是一个很边缘很苦逼的部门,是一个成本部门、是一个自卑部门,但实际上呢?智力上和机制上的短缺,制造了所有的自卑。
所以,纸媒接下来怎么玩?有的人觉得新闻没戏,去做培训;也有人觉得做游戏补贴纸媒更合算。这些都没解决纸媒最根本的问题,新闻何处去?新闻的生存权在哪里?当然,彭博将新闻做成了信息,开辟了一条赚钱的路,但相信这条路也不容易走,因为生产信息不仅仅可以由通讯社模式的新闻机构来做。
我觉得,新闻,里面有很多很多“味道”:信息部分,可以变成某种市场资讯,有价值;新闻还有可靠的直觉部分,可以变成某种操作判断,有价值;新闻的美学部分(摄影、漫画、录音、视频),可以变成一种有力的审美载体,有价值;新闻采写中产生的社会资本部分,跟重要的人有接触,产生社会关系,有价值……所以,将这些价值点不再用原来新闻的方式挖掘出来,而是以更专业化的方式打磨出来,它可能会变成一种立体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