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十大问题

2010-12-29 00:00:00桑百川
中国市场 2010年50期


  摘要:经历32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等全面发展,并融入全球经济主流。进入后危机时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结合新时期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包括确立“中性”的外贸战略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路径。
  关键词: 新时期;统筹;国内发展;对外开放;十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5
  
  经历32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等全面发展,并融入全球经济主流。进入后危机时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明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路径。
  
  一、确立“中性”的外贸战略
  
  第一,改变以前“出口创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目标,转为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同时追求贸易平衡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平与自由的贸易的经济目标,以及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关系等非经济目标。
  第二,通过国际规范的而非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和工具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继续为中国的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内部,继续在WTO的规范下完善现有的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在外部,在WTO的框架下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通过加快实施区域、双边经济一体化战略,为中国产品出口扩大市场空间。
  第三,制定进口战略以推动经济增长。引导进口结构,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现进口市场的多元化,以规避国际经济风险等。
  第四,实施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贸易自由化可以增进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贸易自由化的“开放推动改革效应”和“竞争效应”也将推动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还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管理,防范贸易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实现贸易自由化还应消除国内地方市场分割,建立真正统一的全国大市场。
  
  二、制定“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
  
  针对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上升、国际经济贸易摩擦增加的现实,我国需要实行“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这是一种“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战略”,而不是一种仅仅强调发展和规模扩张的战略,也不是仅仅强调安全而放慢发展的战略。
  第一,应以进口多元化为总体战略,增强我国进口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主要包括:积极推行石油、矿产资源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进口多元化策略;通过海外投资,强化供应基地的多元化,稳定进口来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等措施。
  第二,建立进口安全保障体系。进口的管理最终需要进口法规加以约制。因此,在保障进口安全方面,首先,要完善进口法规,限制不良进口,维护进口的正常秩序;其次,要建立进口产业安全监控和预警机制;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贸易救济快速反应机制。
  第三,努力掌握进口定价权。首先,优化进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进口竞争力;其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期货市场、推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模式等策略,掌握进口定价权。
  第四,建立稳固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抓住国际市场上大宗资源产品价格下降或相对稳定的机会,增加战略物资的储备,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
  
  三、拓展与深化新兴市场战略
  
  一是有序推进。拓展与深化新兴市场战略,应根据我国与新兴市场根据之间的贸易合作潜力状况,有重点、有次序地渐次推进。根据贸易结合度、贸易竞争指数、贸易互补指数的测度结果,我国对如下12个新兴市场有较大的出口潜力:墨西哥、菲律宾、俄罗斯、巴西、越南、南非、土耳其、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对如下8个新兴市场有较大的进口潜力:墨西哥、菲律宾、巴西、印尼、印度、越南、伊朗、巴基斯坦。
  二是建立拓展新兴市场的贸易促进体系。贸易促进的目标不仅仅是扩大出口,而且应促进对那些与我国有长期贸易顺差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这样才能达到互利共赢。外贸促进的对象应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对外援助、境外资源开发、扩大进口、债务减免等多种经济合作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扩大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促进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国家以财政拨款的形式建立各种开拓新兴市场的基金,以弥补企业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商品发生的损失,降低企业拓展新兴市场的风险,鼓励企业扩大进口,减少开拓市场的阻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基金、援外合资合作基金、援外优惠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大保险支持力度,以分散和避免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风险;加大信息技术援助;大力推进金融合作计划,主要包括“货币互换计划”和“贸易融资计划”。
  四是促进从新兴市场的进口。为了实现安全和发展这两个战略目标,在当前和未来几年可以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政策。“两头”是指资源类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中间”是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平衡”是指进出口在长期内的基本平衡。
  五是促进对新兴市场的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开拓新兴市场中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应积极调整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将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将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活动。一方面要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则要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体系。
  六是促进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在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下,贸易与投资高度结合,市场多元化背后也涉及投资多元化,要加强吸引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并“走出去”到新兴市场进行投资,通过投资带动对新兴市场的出口。一方面,吸引新兴市场国家来华投资,引导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方向,鼓励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引导国内企业同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优先鼓励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到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另一方面,推动我国企业到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重点加强“走出去”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加强“走出去”服务体系的建设。
  七是积极推进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中,应努力制定目标明确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不要仅局限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而应拓展到服务贸易、投资以及多种便利化方面,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收益,实现“深度一体化”,努力发挥地区经济的主导作用。
  
  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扭转贸易失衡局面
  
   我国贸易顺差增大,表面上是贸易问题,是流通领域中的问题,实质上却是生产领域的问题在贸易和流通中的表现,是在生产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的产物。要缓解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就必须从生产领域入手,从外商投资入手。第一,严格禁止各地在对外招商引资中攀比、让渡优惠政策。第二,提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环境成本,严格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禁止高污染产业外商投资,限制资源高消耗型的外商投资。第三,适当提高包括内外资企业在内的劳工标准,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第四,限制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的外商投资。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
  
  
  应利用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一是提高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二是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四是完善市场环境,为高科技企业更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人员自主创业提供金融支持;五是培育自主品牌。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加大国家的资金支持和重点投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在制造业等生产领域、商业等服务领域,即竞争性领域,创造自主品牌是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问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拆除行政性垄断等措施来提升创造自主品牌的比较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技术创新和研发孵化基金等方式,协助企业化解创造自主品牌的瓶颈,以提高企业创造自主品牌的能力。
  
  六、鼓励、规范外资并购,避免外资垄断市场
  
  为有效利用外资并购的积极效应,规制外资并购的负面效应,我国应完善外资并购立法。第一,在《反垄断法》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基础上单独制定外资并购反垄断法。我国外资并购反垄断立法,一方面要以《反垄断法》为基础,将反垄断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确立起来,便于操作执行;另一方面,又要留有余地,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积累经验后,再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还应与已经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相衔接。第二,外资并购反垄断立法与产业政策配套。在外商投资产业政策上,我国将外资准入领域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种类型,并明确部分产业或者项目必须由中方控股或不允许外商独资,未来应该根据国内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第三,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审查需进一步具体化,并设立独立的并购审查机构。第四,应强化外资并购反垄断执行机构的权威。
  
  七、利用外资企业独资化和外资转移的契机,推动中西部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利用FDI独资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控制其消极影响,防范FDI独资化的风险。首先,政府需要合理进行产业筹划,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确定外商能够控股、并购和独资经营的产业领域。其次,对允许、限制的外资控股并购和独资形式的投资,实行事先审查制度。再次,加快制定实施反垄断法,防止外商独资化过程中造成市场垄断。再者,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最后,内资企业应积极参加外资企业的本土化体系,加入在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第二,促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移FDI 向内地转移。一是要正视中国二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