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2010-12-29 00:00:00
世界文化 2010年6期


  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竟收到了逝者的回信:是不舍的亡灵,还是同名同姓的巧合?1994年,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书》便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无意看到了他中学时的地址,因为思念至深便给天国的他寄了一封情书,不料却收到一名藤井树小姐的回信。两个人因好奇便展开书信往来,不料却渐渐发掘出男藤井与女藤井之间在中学时代的一段美好,含蓄唯美的初恋……
  白雪飘飘的小村,静寂苍茫的雪山,拨人心弦的配乐,柔和温婉的对白,如花似玉的面容,纯真圣洁的爱恋,低缓萦绕的忧愁,平常至亲的细节,唯美的一切构成了《情书》。影片唯美雅致,如同一首清新的小诗悄然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对初恋的美好回忆与憧憬。故事以女主人公渡边博子探寻已故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为叙事的原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角藤井树对青春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为叙事结构的次动力,不断地推动博子内心情感上的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的感情蜕变经历。
  影片情节的发展流畅自然,不显丝毫雕琢之匠气。随着平淡延伸的画面一格格的推进,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在影像中娓娓呈现:清新感人的故事,明快唯美的影像,少男少女间朦胧的初恋情怀以及遗憾带来的感伤。稚拙、真诚、纯洁的不含一丝杂质的少年时光,是留在每个人心里最隐秘的童话。岩井采用了内视角的形式,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规律,用唯美的映像抒写了细腻的情感体验,清晰而又生动地描述了男女藤井树由于同名同姓而给他们带来的尴尬: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在卡片上写自己的名字自娱,自行车发电对考卷等一系列青涩又尴尬的往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青春萌动时的羞涩,朦胧与真挚。那些用于表现回忆的长镜头,把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刻画的真挚而自然,更显示了那纯真爱情的可贵与时间的蹉跎,令观众沉浸于对往昔美好的青春追忆中,仿佛嗅到了初恋般的清新气息,芬芳清醇却不醉人。
  影片中的人物存在着两对镜像:男女藤井是第一对镜像,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而长大的女藤井与博子又拥有同样的相貌,这是第二对镜像。男藤井被两个女孩所怀念,在生命最绚烂处戛然而止。过去与现实交织,两个女孩各自的生活片段齐头并进,零星的回忆,如诗如画的情愫形成了如梦似烟般的散文特质。女藤井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女孩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男人的真爱。男藤井借助了精神时空中的永恒在现实生活中把博子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生命替代,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观众对逝去的男藤井对青春的爱的执着而感动。任凭博子在雪山前疾呼问候故去的爱人,却再引不回长埋于雪山之中的亡灵。影片记载了这一段埋藏多年没被揭发的爱以及另一段至死不渝的情,追忆起纯真的年代,那些成长在青葱岁月里年少的味道与那些懵懂、迷茫、激情与泪水交织的青涩。
  两个女孩纯洁率真的爱也在信件传递的信息中再度汇合。女藤井骑着单车寄信,当她意外巧合地掠过博子的身边,博子轻声地唤了声“藤井小姐”时,女藤井刹车,轻轻地回头,博子站在原处,带着淡淡的探究的忧伤神情。女藤井看向博子这边,前景是博子的背影,两人几乎是面对面。紧接着,仿佛是瞬间出现的陌生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出,将博子淹没其中。而女藤井一脸的茫然,在人群中四顾,欲寻喊声的来源。最终似乎徒劳无用,树便转身骑车离开了,而博子依旧在那驻足,她注视着离去的树,眼神愈加忧伤……两个相貌一样的女孩在人群中最终没能奇迹般地相遇,这是一种咫尺天涯的错过与迷失,一种面对面的惆怅,酸涩,令人无限感慨,如同回忆中青春的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力量。
  这一瞬,博子因刹那间的幻灭而有所领悟,她看到了豁然明晰的男友对自己的爱情真相,使得一直纠结在对男友藤井树的回忆和伤痛中不能自拔的博子的梦想开始破灭,但她也恰因这一瞬而重获心灵的救赎。而对于女藤井,则是青春记忆的再生,当然这得益于博子的请求与宽容。秋叶是唤醒博子的阳光般的力量,博子是唤醒女藤井回忆青春的力量,女藤井的回忆又使男藤井在某种意义上重生。正如《挪威的森林》中所说,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因而,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虽身处两个世界却纠缠在一起的四个人的情感故事。四个人因生命体验不同,而演绎了一段在生命范畴中属于两性介质的感情故事。如宿命般的错失,在不同的时空,却如出一辙地上演着,于这样的时空中影片焕发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闪回的蒙太奇式镜头的切换在影片中呈现出虚无和诗意的浪漫怀旧氛围,这种飘逸感和清凉感尤为明显的意识流派的电影风格将观众的记忆带回到年轻的过去,和电影一起重新品味已经走过的纯真的初恋年代。纯的不能再纯的爱情故事撕裂着我们的青春痕迹:偷偷地喜欢一个人,悄悄地追寻她的足迹,小心翼翼地留下蛛丝马迹告诉她你恋爱的心悸。或许不说的情话,会是最窝心的痛:不曾探知的爱,是不可承受之轻的憾。而那含蓄赢弱的美丽就是回忆里心口的红痣。也许爱到深处,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再浓烈的情感一旦生死相离,到最后也只不过化为一句最简单不过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自皑皑的雪地,凄呼呼的寒风,像从遥远的天国里传来的赞美诗般宁静安谧。只有此时,所有情感被宣泄,幻化成一声声嘶心呐喊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为何在博子寄去天国的情书里只有这样简单的两句话。
  清新,淡雅,朴素,隽永……太多的辞藻可以用来修饰岩井为我们写就的《情书》。身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的岩井俊二用日本独特的偶像加浪漫的方式表达了纯美的爱情,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现实的描述,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起伏,只是凭借唯美纯粹的画面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悠扬人心的音乐勾起点点沉于心底的回忆。它纯洁的像个婴儿,让你不忍心用现实的残酷伤害它为你制造的幻想。苍茫的雪地上,旭日冉冉升起,辽阔的大自然预示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秋叶鼓励博子向远方的男藤井诉说出所有的委屈和思恋。博子迟疑后,踉跄地走向一望无际的雪地,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重复着:“你好吗?”这一刻她终于挣脱了感情的束缚,重获精神的释放与自由。与此同时,经历了生死挣扎的女藤井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嘴里也一遍遍地喃喃自语:“我很好,你好吗?”纷乱的思绪中寄托着对亡人无限的感伤与怀念。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呼唤着彼此,也深切的呼唤着自己,从而完成了她们漫长而又艰辛的情感蜕变与升华,令人为之感动,而这种感动经得起时光流转,且日久弥醇。整部影片在清新隽永,流畅抒情的整体风格下更无处不闪动着人情、人性的光芒。爷爷不顾一切都背着女藤井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的血浓于水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影片结尾,一群学妹带着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去找女藤井,告诉了她书中藏着的素描的秘密。这本小说无疑具有暗示意义,对于两位女主角来说,解读爱情的同时也是在探索周遭世界,而逝去的时光却只能透过文字的建构来完成。素描里仿佛有一股魔力,能将往事一一唤回,只不过具体的时空早为信纸的空间所取代。博子恋人的死去带给女藤井的竟是初恋的凄美,她最终发现自己曾经错失了一段际遇并伤害了一颗纯真的心灵,脸上呈现出悔恨,惊讶,迷离,忧伤,似笑欲哭,追悔莫及。那幅侧身素描被藏在书里最深的角落,也藏在女藤井的心灵最深处。她不语,用壬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此时,碧空如洗,微风和煦,片片樱花漫天飞舞,唤起无限美好遐想。《情书》正如那本小说的名字,追忆着似水的年华,追忆着那一段最为温馨纯洁的情愫。就这样,一番抒写着带有悲情色彩的青春絮语在唯美的衣包裹之下饱含着青涩与怀旧之感,最终完成了艨胧回忆的蔓延与悼念。
  飘盈的青春年华,匆匆回首,已如新雪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