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画发展的奇迹之鉴

2010-12-29 00:00:00冯婉露
世界文化 2010年12期


  日本漫画自身风格与体系的形成
  
  日本漫画的渊源,有人将之追溯至平安时代的“乌羽绘”(由天台僧乌羽僧正创始的一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夸张风俗画,经由之后画师们的发展,成功塑造出特有的绘画风格)。19世纪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出版,“漫画”一词才首次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现代日本漫画开始实现本质性的飞跃是在“二战”后。战后的日本物质匮乏,出版业面临种种困境,但战争使日本摆脱了旧有思想的禁锢,新的价值观应运而生。在这一历程中,被称为“日本现代漫画之父”的手冢治虫将电影中的角度变化、动态追踪等手法引入漫画,使战后漫画具备了明显有别于战前漫画的美学特征。手冢作品所代表的“科学、冒险、侦探漫画”,构成了战后早期漫画发展的一大主流,他用鲜活流动的画面讲述冒险故事,并融人大量科学知识,征服了上百万读者,他的科幻三部曲《失去的世界》《大都会》《未来世界》均大获成功。之后《森林大帝》开始连载,获得轰动效应;经典之作《铁臂阿童木》连载更长达16年,蜚声海内外,至今仍受到青少年的追捧;《火鸟》《怪盗秦博士》都是名噪一时的作品。手家作品开创了文学、电影与漫画相融的新风格,使许多年轻的日本漫画人成长起来。
  上世纪60年代,“剧画”作品开始成为主流,“剧画”即是漫画的故事化和长篇化,讲求严密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内容和细节上力求创造更多的生活感和现实感,在绘画技法上也更加写实,线条粗重,讲求气势。剧画采用的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使漫画的生产量扩大,普及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风格细腻的少女漫画也开始发展,一大批女性漫画人登上少女漫画的舞台,为日本漫画融入了女性心声。一批出生于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的少女漫画家被称为“二十四年组”,她们创作出一批带有崭新倾向的漫画作品,营造了少女梦幻中的世界。作家的加入不仅使故事性有了很大提升,也使得漫画家能够集中精力提高绘画技术,描绘人物感觉和内心活动绘画手法的出现使漫画的表现力大大增加,漫画作品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人的感情、心理状况以及各种想象空间,日本漫画的本土风格开始凸显。
  另一方面,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将漫画搬上荧屏,使“动漫”这一新的发展形式开始对整个漫画市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铁臂阿童木》的TV动画在电视上连续播映,不断创下收视新高,许多家庭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开始得到社会肯定。动漫的出现造就了日本漫画的大批忠实粉丝,漫画市场得以迅速扩展,并带动一系列附加产业的出现,日本动漫的商业运作由此时开始并不断走向成熟。
  八九十年代,日本漫画经历了大爆炸时期,漫画出版物一度接近全部出版物的40%,各个漫画流派的界限逐渐模糊,漫画家们努力树立个人风格和特色,漫画种类也不断增加。根据不同读者群体,漫画作品可分为儿童漫画、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妇人漫画等种类;按内容分为爱情漫画、科幻漫画、动物漫画、格斗漫画等。根据优秀漫画改编成的动漫作品也不断上映并获得好评。80后们所熟知的《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浪客剑心》《犬夜叉》及《名侦探柯南》等漫画都是大爆炸时期的产物。日本漫画在众多漫画家的努力下终于发展成为成熟并具有强烈自身风格的产业体系,作为平民艺术的漫画终于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占据日本主流艺术的重要一席。
  漫画在国内民众中的主流化不仅有赖于漫画家、文学家及动漫制作者的不懈努力,也有赖于日本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在日本国内,漫画书售价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地铁口、超市、书吧中都陈列着各种类型的漫画书,民众像购买生活用品一样购买这些漫画,在翻阅完之后又可以毫不心疼地将它们丢在地铁、公交车和回收处,低廉的价格为漫画的普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漫画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后,日本政府开始对漫画业大力支持和扶植,甚至连官方白皮书都制作了漫画版本,日本政府成为首个将娱乐性的漫画艺术推广成为民族文化品牌的政府,日本漫画在成功走向世界后,迅速成为日本出口的标志之一。
  
  向世界市场进军
  
  大爆炸时期的日本漫画开始大规模进军世界市场,先是亚洲,进而是美国和欧洲。漫画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附加产业,除了漫画书和影视作品外,真人版漫画电影、漫画道具及网络游戏等都受到广大漫画迷的喜爱;文化习惯也不断完善并确立,如随之出现的COSPLAY成为动漫界的一项新传统,风靡欧亚,因而这一阶段被视为日本漫画市场扩张的一个新起点。一系列穿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漫画作品,以深入人心的内容打动了不同国界中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观众,并创造了一个个动漫收视奇迹。如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自首次上映以来,一直被视为日本国民动漫经典之一,作品以小学生大雄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展开,在当时其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虽没有华丽的画面作外衣,情节也十分简单,但童真的梦伴随了几代孩子的成长。这部漫画及其动漫作品在相继引入中国后大获成功并经久不衰,许多80后中国孩子的第一本漫画就是它。《哆啦A梦》的出现为之后日式漫画作品以“动漫模式”在中国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圣斗土星矢》这部融合了希腊神话、佛教故事、北欧神话、印度神话和埃及神话的作品则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中对生命的探讨以及对要守护事物所表现出的执着精神让观众振奋,这部作品确立了日本动画在中国的地位。
  日本漫画在向世界进军过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是鸟山明的作品《龙珠》,这部连载长达十年的漫画创下了全球销量3亿本的奇迹,由漫画改编成的动画被全球60多个国家引进,是日本动漫发展有史以来商业化程度最高,收益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从2009年好莱坞斥巨资打造的真人版电影《龙珠》就能看出这部漫画的持久影响力。而《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犬夜叉》等作品则是日本动漫在不断成熟之后的力作,画面更加华丽,情节也更加跌宕,在世界市场上颇具影响力。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日本漫画早已成为世界多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生活。漫画出口不但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向海外推广日本文化,仅有日本将这种平民艺术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日本漫画的发展历程是用“心”去开拓的,许多动画人和漫画家因为对这个行业的热衷而放弃了很多机会和原本的人生道路,这些人中不乏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致力于自己热爱的漫画,一笔一笔造就了本国漫画产业的奇迹。
  
  日本漫画发展对当下中国动漫业的启示
  
  日本漫画在不断发展成熟之后,走向了同动画制作相结合的道路,于是出现了“动漫”这一称法,而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所依赖的根本要素仍是原创性的漫画。在日本,漫画原作在杂志上刊载,根据受欢迎程度来决定是否合成单行本发售,进而制作成动漫,在这个过程中,动漫脚本的故事性将首先受到市场的考验,这就为动漫作品提供了最基本的市场保障。而中国“动漫”只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并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多作品只能被称为“动画”而非“动漫”,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并没有以经过市场考验的故事性漫画作为依托,这也是中国动画至今仍无法走出的樊篱。当下的中国动漫创作仍处在一种重画面、轻故事,重硬件、轻软件的状态。由于太过重视画面效果,各种动漫培训机构也将重心放在制作技术上,忽视对原创性人才的培养。
  与热火朝天的动画制作相比,国内漫画界却显得相当迟缓。尽管漫画报刊及奖项都已设立,故事性漫画的连载也在不断进行中,可单行本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微乎其微,有特色且吸引人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创作上也很难跳出日式漫画的框架,漫画形象包含太多的模仿因素。国产漫画发展同动画开发的脱节使得整个动漫市场根基薄弱,很难衍生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因而当下中国动漫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原创性的漫画形象、生动紧凑的故事情节这些最基础的要素。
  日本动漫成功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成熟的商业运作。日本动漫采用了产销分离的经营模式,由市场竞争来淘汰筛选,以规避动漫产业的风险。经过长期发展的日本动漫产业已形成“漫画创作——反馈好的发行单行本——动画生产——播放——音像制品发行——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服装、日常用品等——动漫游戏”这条清晰的产业链条,而在这个链条中,70%以上的利润均来自音像出版和衍生产品。
  经过七十余年发展,日本动漫铸造的奇迹有目共睹。从日本漫画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奇迹实际筑建在许多最基础的要素上,比如故事、画面和市场。注重细节的日本人将这些基础性要素发挥到几乎完美的地步,选择最杰出的作家来保障故事能够引人入胜,富有原创精神并独具个人风格的漫画家来创作生动的画面,再由市场来检验漫画的受欢迎程度并将市场回报达到最大化。在外界看来,从作家、漫画家、动漫制作人、赞助商、企划公司到电视台之间似乎是相互独立的,其中动漫人的贡献更是主导性的,但对整个动漫产业来说,他们无疑是缺一不可的团队,依靠每一方的努力才成就了日本动漫产业今日庞大的规模,使日本漫画不仅成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平民文化之一,而且成功打人世界市场,获得巨大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对于日本动漫的学习和借鉴不应再仅仅局限于画面技术的模仿,而是要更加深入去发现日本动漫重视作品内容本身、并得以推广的运作方式,在认识到这些本质性的要素后,中国动漫才能真正以更谦虚的姿态创作,以更多更好的原创性作品来铸造属于中国动漫自己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