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小子”一步一重天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8期


  李永嘉,1997年出生。他学习成绩优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5岁时第一次参加天津卡拉OK大赛就获得独唱金奖,之后在全国卡拉OK大赛上夺得铜奖,2007年参加央视“非常6+1”比赛,获得第二名。在央视《成长在线》录制现场,小采嘉时而边轮滑边拉小提琴,时而独唱一曲,时而和师弟说相声,时而和姥姥同台表演天津快板,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变小子”。当笔者问及“百变小子”的由来,他脱口打起天津快板:“归功于我姥姥,我要是去学艺,她风雨不缺席……有了小名气,姥姥培养我,真是没挑剔。”
  
  乐坛童星,姥姥伴他走上学艺道路
  
  李永嘉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工人之家,两岁半时,他的父母离婚了,被判给妈妈的永嘉,就一直住在姥姥家里。对于一个尚需双亲关爱和抚育的幼小孩子。头顶的天空可以说是“塌”了一半,所幸的是姥姥挑起了培养这个单亲孩子的重担。姥姥说:过去由于特殊的原因,没能让儿女们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母亲,她深感愧疚,所以把心中长久的期待寄托在孙子身上。
  三岁时,小永嘉第一天入幼儿园,小朋友们一个个拽住爸妈衣角,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小永嘉却忽闪着大眼睛一本正经地说:“哭也得送过来,不哭还得送过来,还不如不哭呢!”说完,就搬个小椅子,坐到墙角处唱起歌来。李老师闻声走了过来:“这是哪家的孩子,歌唱得这么好听。”经过上课考察,放学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他姥姥叫到跟前,夸赞永嘉歌唱得棒,音特别准,并建议一定要送到少年宫学习,姥姥听了当即请李老师帮忙让孙子拜师学艺。
  回家的路上,小永嘉仿佛变了一个人,不停地唱歌,姥姥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喜上眉梢。第二天,姥姥接到少年宫音乐老师的电话,让她带着孙子去一趟。见面交谈后,音乐老师见小永嘉乐感很强,而姥姥又诚心想培养孙子,于是当即决定收下这名年仅三岁的小学生。
  
  岁月如歌,姥姥是孙子人生的“导演”
  
  唱歌学了三年,李永嘉又被小提琴抒情优美的琴声迷住。姥姥同样给了他极大的支持。每个周末,姥姥都要背着小提琴,和孙子挤公交车去少年宫学琴,风雨无阻。
  由于他在音乐上表现出的非凡天赋,老师和姥姥对他要求甚严,有一次。他拉错一个音符,老师要求他再练几遍,他就跟老师顶嘴。这时,只听见“啪”的一声,手背上挨了姥姥一巴掌,当时手背就青了。
  看到孙子由于长时间的练习,下巴上都有了红色的印记,姥姥心疼地问:“姥姥让你吃那么大的苦。你不恨姥姥吗?”“不,姥姥时常表扬我。我怎么会恨姥姥呢?”孙子说。闻听此言,姥姥感到由衷的高兴。尽管孙子时不时地也会跟姥姥耍脾气,可在长时间的磨合下,他已产生了一种依赖,对姥姥的良苦用心,也渐渐明白了。
  慢慢地,李永嘉在姥姥的细心关爱下,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吹拉弹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小小年纪,相继接到山西卫视《超级少年》、江苏教育电视台《成长》、辽宁卫视《快乐大本营》等多个栏目的邀请演出。看到这一切。姥姥喜不自禁,但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继续鼓励永嘉不断地进取。“成功、荣誉、幸福在哪里?就在狗尾巴尖上。要追求它,只在原地转圈,永远也追不到,只有挺起胸,朝前走,付出艰辛与努力,它们才会向你招手……”姥姥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在永嘉幼小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
  转眼间冬去春来,永嘉在学艺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时间,李永嘉的名字不胫而走,许多家长纷纷前来取经,想了解一下,这个叫李永嘉的孩子是如何成才的。然而,人们在了解情况后。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应该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看把孩子累成这样。当姥姥的怎么不心疼呢?孩子教育的好坏。是父母的责任。作为姥姥,应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这么大岁数了,还东奔西跑的图个啥……”
  这些议论让姥姥的心情倍感压抑。是啊。自己费尽心血,图个啥呢?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人们,每天锻炼身体,各地走动,种花养草……岂不令人羡慕。
  继而姥姥又想,什么是孩子幸福的童年呢?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抗挫折能力。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多学点才艺,对孩子的人生会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姥姥坚定地认为,她为孙子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她决定不再理会这些议论。
  
  雏鹰展翅,姥姥永远是只“领头羊”
  
  永嘉学艺的同时,姥姥也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吹拉弹唱的内行。每次永嘉学琴,姥姥都陪读。同他一起听重点的和他没听见的,他练琴时的弱点,都一一做笔记。回家后,孙子练琴,姥姥仔细地听,哪个音节演奏不对,哪个小段处理不好,一一指出。孙子好奇地问姥姥:“你又不会拉小提琴,怎么听出来的?”姥姥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些乐曲你弹了何止百遍。姥姥听你弹,再加上听老师弹,听光盘。两百遍都不止。曲子的对错可不一听就知道?”快板更不用说。不但他打没打到点子上姥姥有数,还能和他一起登台配合演出。这样一来,教育起孙子来也有的放矢,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李永嘉已不再需要姥姥督促了。每天都会自觉地走向练功房,走向希望的明天……
  一个自幼父母离异,在姥姥、姥爷身边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像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那样,出现或放纵、或自卑等等问题。姥姥的爱让他得到了亲情的慰藉,姥姥对永嘉在学校的课业或才艺的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以及自始至终的陪伴和支持,又让小永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并不断为之而努力。
  “百变小子”能走到今天,其中凝聚了一个老人朴素的愿望和真挚的爱。谁说隔代教育不能出成果,姥姥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切。作为姥姥,她这只“领头羊”还要走下去,领着孙子攀登新的艺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