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二代”看写作能力的培养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8期


  现今文坛上活跃着一批年轻的新生代作家,其中有不少是子承父业。著名作家茹志娟的女儿王安忆,文学评论家费振钟的女儿费滢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的女儿葛竞……他们与父辈同样走上文学之路,是家长的要求还是自主的选择?家庭教育环境对下一代的成长叉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看看“写二代”的成长经历吧。
  
  那多:从武侠迷到灵异作家
  
  那多,本名赵延,曾用笔名“过千山”,父亲赵长天是《萌芽》主编。和严肃的父亲相比,赵延却在文学写作的发展方向上来了个大转弯,主攻灵异小说。
  赵延从小就是武侠迷,看多了这类书籍,每天睡觉前他都会躺在床上天马行空地乱想,虚拟各种故事情节。对这类故事的痴迷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后来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父亲赵长天对儿子的写作热情一直是给以支持和肯定的,但最初对他的作品并不认可。2001年电视剧《寻秦记》引发了一股穿越时空的旋风,受此启发,赵延创作了一部穿越小说《楼兰》。当他兴冲冲地把作品拿给父亲看时,赵长天翻了翻,就放在了一边。严肃的赵长天并不认可儿子的这种创作方式,他觉得这简直是在拿科学与历史开玩笑。
  虽然碰了钉子,但赵延并没有放弃。他以“过千山”为名把小说投了出去。结果,这部将近10万字的《楼兰》被收录在《回归楼兰》一书,作为《龙的天空幻想文丛》系列之一,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赵长天对此感到有些意外,但仍无法认同儿子的,写作风格,这让赵延很郁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定给父亲主编的《萌芽》杂志社投稿。
  他瞒着父亲,以“那多”为名投稿,他的文章得到了编辑以及赵长天的认可,陆续刊发了很多作品。很长时间过后,赵长天才知道这个一直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新人那多。竟是自己的JL-7--。
  他的努力和成绩也渐渐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虽然父子两人的写作方向不同,但赵长天还是很认真地看了儿子的作品,并细心指导。有一次,赵长天认真地对儿子说:“我感觉你目前写东西还处在一个寻找道路的过程中。东写写,西写写,说明你的写作方向还很不成熟,你要明确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父亲的点拨让那多有了明确的目标,此后将写作重心放在创作灵异手记上。
  一天,赵长天阅读茨威格自传的《昨日的世界》,对里面神秘连环死亡事件的记录很有感触,就对儿子说:“你看看这个,是不是比你写得好多了?”经过对比,赵延深深地感到自己作品中存在许多不足。受此启发,他写出740万字的《百年诅咒》。
  当他把这部小说拿给父亲看时,赵长天赞许地点了点头:“现在这部小说像一本书了!”得到父亲的肯定,赵延激动极了。父亲的指导和鼓励,更增长了他的写作热情和信6E8r8toBsx2goH0uakdrvlSrzI8NZQ91prfSpWIf0jg=心,此后相继出版了很多作品。
  
  费滢滢:感悟生命
  
  费滢滢,曾获“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平台》一文被收进高中语文第五册,有多篇作品发表于《美文》、《雨花》等刊物。
  费滢滢的父亲费振钟是文学评论家,母亲丁廷梅是一位老师,许多人都认为,他们肯定为女儿的作文没少操心,其实不然。费振钟夫妇曾说,他们对女儿的作文基本上是不管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丰富女儿的生活,保护好她的灵性和写作热情。帮助她建立起一种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从小就让她知道,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费滢滢小时候晚上总是不肯上床睡觉,妈妈就对她说:“小床其实很喜欢你的,你要是不信,可以跳上去试试。”结果费滢滢一跳上去,小床“咯吱”响了一声,妈妈就会顺势说:“你看,小床笑了。”父母的这种教育,让费滢滢从小就相信人和自然及周围的一切存在。都有一种秘密交流的能力。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对生命的抚摸、倾诉、交流和感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滢滢很小就领悟到了写作的意义。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爱小动物,费滢滢也不例外。最多的时候她养过七八种小动物!其实,费振钟夫妇开始并不赞成女儿把这些狗呀鼠呀的养在家里,但既然女儿有兴趣,他们也就作罢。而且在他们看来,养小动物有助于培养女儿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她对生命的感悟。而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和文字有关,更与一个人灵魂里的某些东西相关,比如情感、道德、价值观等。
  费振钟夫妇认为保护好孩子的天性是最重要的,很不赞成小孩子写出来的话老气横秋,所以,从一开始就不给费滢滢看什么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好作文不是可以“学”出来的,而是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所以,从费滢滢懂事起,除了给她选择一些优秀的神话、童话故事书以外,就是带她走出家门,让她的天性得到自由舒展。
  费滢滢的作文,就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费滢滢曾说她长大了要当个生物学家,要让所有动物一起健康安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整个世界铺满叶片与花朵,让所有的生命都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有了这种对生活、自然、人类的爱。那些曾经引起她关注的自然事物,才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她的作文中,这是她写作的成功之处。
  
  王安忆:与书为伍走上文学路
  
  王安忆,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女儿,被视为自八十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等,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非常慷慨地给孩子们买玩具,在这些玩具里面很大一部分就是书,连环画、童话书、图画书。从小与书为伴,让她很早就开始识字读书。
  王安忆出生的第二年母亲从部队转业带着她和姐姐到了上海,那时父亲还在南京军区。在对她们姐妹的教育问题上,母亲茹志鹃说:“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除了给他们吃饱、穿暖之外,还要给他们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给孩子一些感情上的、文学上的熏陶。”为此,母亲经常给她和姐姐讲故事、读诗歌,还把她自己正在写或者完成了的一些作品讲给孩子们听,并让她们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先是背,然后让她们懂一些诗里的意境。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王安忆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王安忆曾说,她并没有从小就想过要当一个作家,要去写作。父母经常教导她们,好好读书,将来当一名医生,或者是其他科学工作者。王安忆也不负父母所望,她发奋读书,对各门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取得良好成绩。不料,“文化大革命”开始,于是她糊里糊涂地从小学毕业,又糊里糊涂地从中学毕业,去了安徽插队,那年她才16岁。
  因为文革的影响,在中学的那几年并没有受到多少教育,因此在所有知识当中,超越了所受的五年教育的,唯有文学知识。那是得益于家中的书和从小养成的读书的习惯。
  在农村那些艰苦而又寂寞的日子里,读书、写日记、写信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在给母亲的信里除了写自己的思想、劳动外。着重写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她在信中描写所在的村庄。周围的农民和男男女女的生活,写得很认真,很细致,把日记和信当作小说来写。她在描写生活的同时认识了生活,也逐渐理解了生活。母亲每个星期也都会给她写长长的回信,母女就这样不间断地交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看书、写日记,让她愈发感觉枯燥无味,而又愈发地要看书。要写日记。在这循环不断的寂寞和苦闷里,王安忆感到要找一条出路的迫切,从此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葛竞:父女同写儿童文学
  
  葛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的女儿。9岁出道。上初二时出版童话集,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过二十多部富于新意的儿童文学作品。
g83Ms6U2BhdxpZ2e48PceQ==  与同样子承父业走上文学道路的赵长天父子不同,葛竞和父亲一样选择了写儿童作品。要说葛竞会走上文学这条路,与父亲葛冰是不无关系的。葛竞曾说:“我爸爸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各家出版社给他寄来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我家的书多极了。我从小就特别爱看书,吃饭看书,躺在床上看书。一边走路一边看书,有一次因为看书头都撞树上了。”
  葛竞爱上儿童文学,父亲的“示范”也功不可没。葛竞小时候,父亲葛冰用自编的“迷你”小故事教她学识字,比如“天蓝色小箱子打开了,一只粉色的小象从里面钻了出来,扇着耳朵飞走了”。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让葛竞喜欢上了这样好玩的“学习”。生活中发生一些事情,父亲也会启发她记录下来,比如有一次上美术课,她把牙膏当作白颜料,结果满纸都是泡泡,父亲就鼓励她把“牙膏颜料”事件写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葛冰不仅仅指导女儿,还会听取女儿的意见。他写完作品总会第一个讲给女儿听,葛竞就会毫不客气地展开批评,父亲每次还做笔记。为了能多提意见,葛竞听故事时就更认真了,久而久之,对写故事的兴趣越来越大。
  后来每当葛竞写完小故事,也会第一个讲给爸爸听,葛冰也会给女儿写评语,不过写的都是鼓励夸奖的话。就这样,葛竞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自然地走上了儿童文学的创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