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身体受伤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包扎伤口。这是生活常识。
同样,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包扎伤口也应是首要步骤。孩子的心灵是稚嫩柔弱的,一些伤害和打击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要比大人感受到的更严重、更长久。孩子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不具备自我疗伤的能力,因此,这个治疗的责任就落在了家长身上。如果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伤痕会一直留在孩子心中,甚至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么,究竟如何为孩子包扎心灵的伤口呢?我们先看下面这位妈妈给我讲的小故事:
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满脸不高兴,耷拉着脑袋。我弯下腰轻轻地问:“儿子。妈妈感觉你好像不高兴。对吗?”儿子点点头。我说:“那咱们先不回家,到街心花园玩一会儿好吗?”儿子马上眼睛一亮,说:“好啊!”
我们在街心公园玩了一会儿滑梯和跷跷板。儿子在玩的时候忘记了不快乐,笑得很开心。这时,我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告诉我,他做数学题,10道题错了2道,被老师批评了。
我拿出纸和笔画了一座小山,然后在半山腰上画了一条线,在线的上方写上1 0-5=5;在小山的7/1 0处画了一条线,写上10-3=7;然后又稍稍往上写下10-2=8。
我对儿子说:“你看,两个月前,你做10道题错了5道,前几天做10道错3道,今天你只错了2道。”
儿子接过我的话,说:“我明白了!”然后抢过我手中的笔,在山尖处画了一条线,写下:10-0=10。
我抱起儿子亲了亲,带着他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吗?这位妈妈没有在发现孩子不高兴时立刻着急询问孩子“怎么啦?”“出什么事了?”更没有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先解决他的情绪问题,然后才问情况,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反过来。妈妈在看到孩子心情沮丧时,只是一味地问孩子:“出什么事了?快说啊……肯定是又犯了什么错误被老师批评了吧……”如果孩子再一着急哭起来,妈妈又来一句:“哭什么哭。不许哭!”这无异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擞盐。
正确的包扎伤口的方法应该是怎样呢?
包扎伤口的首要动作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是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采用理解、同感、真诚、爱等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温暖以及得到支持的方法。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两组孩子分别做无意义音节记忆训练,其中一组孩子总是得到表扬,另一组孩子老是被批评。结果在做新的记忆实验时,老挨批评的那组效果非常差。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受批评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以为自己根本就记不住。
很多家庭常常充斥着批评孩子的声音,家长抱怨孩子,同一件事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老是重复犯错。他们不知道,记忆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愉悦、快乐、兴奋、自信、有兴趣时,而不是在被骂得一点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心理学中还有个实验:房间里有四扇门,三个是锁着的,一个能打开,让被试者尽快找到能打开的门出去。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如果在这个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情况就会不同:当被试者进入房间以后,实验者会用冷水、电击、强光、大声呵斥等方式吓唬他们。结果被试者被吓得到处乱跑,不断重复去试已经试过的门,在慌乱的环境下居然迟迟找不到能出去的门。
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被父母呵斥得懵头懵脑的情况?如果是这样,孩子还能够学明白吗?
下面是一个妈妈讲的一件事:
有一天放学路上,儿子跟我说,他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飞机,被数学老师撕了。“那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吧。等回家再跟妈妈好好说说,好吗?”儿子点点头。
回到家后,我把儿子搂在怀里,问:“你现在心里还很难受吗?”儿子从书包里拿出破损的飞机,说:“好一点了,可还是不高兴。”“那飞机到底是怎么坏的,和妈妈说说好吗?”儿子告诉我,科学课他做了一个飞机。但飞得不好,他就一直想哪里出了问题,还拿着飞机看。数学课上他回答问题答错了,老师就把飞机撕了。语文课上,他又忍不住拿出飞机,语文老师特别生气,就把儿子书包扔到地上了。
“那接着你怎么样呢?”我问儿子。“哭了,想砸坏她的黑板,砸坏她的东西。”“啊?这么难过呀?”我轻声问他。儿子“嗯”了一声。
“那天天(孩子的小名)有没有错呢?”儿子想了想,说:“有,不听老师讲课,老是想着飞机的事情。”
“爱动脑筋是大优点,可上课不专心也不好啊。我有个小建议,从明天开始,如果天天上课注意听讲,就能得到一个小印章,好不好?”儿子顽皮地说:“那我可以撒谎啊。”“儿子,妈妈当然相信你啦。”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这位妈妈马上想到的就是:接纳情绪,包扎伤口。她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接纳犯错误的孩子,在接纳之后再做问题梳理,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有错,并且愿意改正错误。
那么在伤口包扎完后,家长是不是就没事了呢?不是的!还要进一步梳理,帮助孩子理清受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等等。
梳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先提出开放式问题获得信息,然后根据问题的症结,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引发孩子思考,使他自身对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寻找方法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积极正确的问题启发孩子,也可以大家一起找。
要做到成功梳理,前提是家长要理清自己的思路,也就是先自我梳理。这时,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事情看起来像团乱麻,也总能理出头绪,如果家长过于急切,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感受,容易对问题形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使其恶化。
另外,在梳理的过程中,家长还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即使已经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到了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也不等于就是最终的结果。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你的观点,他们有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或颇具创意的建议,有可能对你的方法有所补充,甚至比你更高明。对此,家长应以开放的心态及时接受,加以肯定。梳理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创造力、思考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千万不要忽视这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