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学会发现

2010-12-29 00:00:00王桂云姚凤英
中华家教 2010年8期


  科学家迈克尔·谢尔曼曾经说过:“其实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并不是我们想得这么复杂,科学就像玩游戏一样,一旦你学会了游戏规则就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同乐。而孩子,又是天生的游戏家。他们是在游戏中体验,发现,探究的”。孩子对于科学活动的探究与发现常常是乐此不疲的,基于孩子的这种天性,我们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对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发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以“激趣”求发现
  
  所谓激趣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激发事物本身的趣味,二是激发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一方面,事物本身的趣味是可以被激发的,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可能令我们熟视无睹,但如果教师赋予其多种可变的功能。或展现其多重性质,就会吸引孩子的关注。
  没有关注就没有发现。另一方面,兴趣是促进孩子智能发展的原动力,通过激发原动力引导孩子主动发现、乐于发现,体验快乐。作为教师,应该常常问自己:在孩子可接受范围内,我们有没有引导他们发现更多他们所未知的事情?我们有没有利用身边的事物,帮助孩子发现自然世界的奇妙呢?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我们尝试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来激发事物本身的趣味,引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一是丰富科学实验的活动材料,寓发现于材料情趣中,营造兴趣氛围。在“认识沉浮”时,我们根据实验目的要求,事先准备丰富的相关材料:各种塑料插片、树叶,螺钉、螺母,磁铁、纸、蜡笔、卡子、各种瓶子、各种质地(木质、塑料、金属等)的扣子、石子、乒乓球、曲别针、泡沫板、金鱼等,实验还没开始进行,孩子们就已经对这些材料很好奇了,他们问:“老师,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呀?”。准备实验材料遵循这样的原则:1 贴近幼儿生活;2 幼儿感兴趣;3 具备多种可变功能;4 安全性。
  二是设计悬念,激发幼儿乐于探索发现的主观性。如以故事形式引入实验活动,讲到关键之处戛然而止,再让孩子猜想结果,之后通过实验环节证明猜测;或者表演小魔术;又或者设置科学实验活动难题,请孩子们一起想办法,等等。幼儿是天然的探究者、学习者,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探索这些未知的现象和问题,从内心里需要发现问题的奥秘,并从中学会发现。
  三是有效利用儿童中心的自然环境。在“摩擦力的实验”活动中,我们把让幼儿获取有关摩擦力的直接经验作为教学目标,带孩子们在院内玩“小汽车”,他们让小汽车一会儿“行驶”在大理石地面上,一会儿“行驶”在五彩水泥地上。一会儿又“行驶”在粗糙不堪的土路上。他们发现大理石地面最光滑、阻力最小、小汽车能在上面跑;五彩水泥地面虽然不如大理石地面光滑,小汽车跑起来却比在大理石上还快;充满泥土的地面,最粗糙、阻力最大,汽车跑得最吃力,甚至“开”不起来。孩子们对这个现象的成因争论不休,最后终于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讨论得出了正确结论。有的孩子甚至还建议下雪天在路面铺上草或锯末。增加路面粗糙度,加大阻力,来避免交通事故。像这样把实验室拓展到户外,孩子们注意的广度得到了扩展,创造了更多的发现机会。
  四是利用幼儿最适宜接受的游戏形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在“认识磁铁”时,我们利用磁铁设计了一个“小舞台”,邀请幼儿表演《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惊奇于小蝌蚪为什么会“游”,都非常兴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磁性。(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以“观察”寻发现——孩子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才能了解科学的奥秘;通过观察,才能了解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我们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但是有时候,他们的观察缺乏目的性,或者还不得要领,这样就容易错过发现事物的机会,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引导孩子学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