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沉默的男孩……
故事主角:强强(男,10岁)
强强的父母一心望子成龙,尽管生活并不宽余,还是送他上重点学校,放学后还要去上补习班。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强强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开朗,越来越抵触学习。几次无力的反抗,强强换来的只是父母的冷淡和挖苦。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有一段时间,强强吃得少睡不香,人也弱不禁风。但他什么也不说,只是机械地依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直到病倒。结果他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并有自闭倾向。
“什么也不说”其实是孩子对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心理责罚”和“精神囚禁”的无言控诉。父母长期的责骂形成了孩子的惧怕心理,孩子只好将痛苦、快乐等情绪都压抑在心底不表露出来。长此以往,种种消极情绪势必成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大敌。
早恋的女儿
故事主角:莉莉(女,13岁)
如果不是小姨打来电话,莉莉的父母还不知道女儿早恋了。
周末,莉莉的小姨打来电话,向他们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莉莉早恋了!原来,前一天下午,莉莉找到小姨,说有个男生总是设法和她套近乎,还约她去公园玩。她问小姨该怎么办。联想到女儿近期情绪有些反常,莉莉的父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小小年纪就谈恋爱了。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正要发火,幸好小姨叮嘱:“此事得从长计议,千万不能粗暴对待。”夫妻俩虽然忍住了,却又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
父母平时不能与孩子“交心”,相互之间有隔阂,于是,当孩子出现人生的困惑时,出于种种担忧,不能把父母当成排忧解难的朋友,转而向其他亲友求助。可见,平时要与孩子建立平和的亲子关系,才可以帮助孩子清除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专家观点
有人把父母与孩子沟通不畅归咎于“代沟”,但事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父母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孩子,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做孩子信任的朋友,聆听他们的倾诉,从中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孩子健康成长。
善于把握时机,给孩子倾诉的勇气。孩子都是不善于伪装的,他们的情感淳朴、直接又外露,父母可以从其面部表情、动作、身体姿势、行为变化等等方面,发现他们想要倾诉的蛛丝马迹,可以用“你有什么困难”、“是不是想对妈妈说些什么”来引出孩子的倾诉欲望。然后适时引导,让他们把内心真实的感受说出来,既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关爱,又能让你的帮助有的放矢。
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在孩子开始讲述时,父母应该全力奉献你的耳朵,不能表露出不耐烦或敷衍,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以便从他的言语中捕捉问题的核心。当孩子觉得家长能够理解他的感受时,他会感到父母很亲切。此时,再给予他最直接有效的关注和支持,孩子会很乐于接受你进一步的建议,也会在今后更乐意把你当成“首席倾诉师”。
向孩子“示弱”
要做孩子的“首席倾诉师”并非凭三分钟的热度就可以的,父母应注意在平时建立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有时还可以向孩子“示弱”。比如说说自己过去的遭遇、感受,透露一些你的需要及情绪,因为一方的自我暴露会导致另一方的回报,适当地坦露你的内心想法会激起孩子倾诉的欲望,把你看成“同盟”,今后对你倾诉也不会再设防。
保护孩子的倾诉欲望
父母自己的情绪不能过激,孩子犯错后,父母应尽量保持心平气和,既不特别震惊、暴躁,也不能鄙视、打击,否则,你的任何一点过激情绪都会让孩子给你“首席倾诉师”的标签打上问号,并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更深的创伤,从此拒绝向父母倾诉心里话。
尊重孩子的隐私
建议和孩子的谈话在安全、隐秘的地方进行,必要时可以用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如搂住孩子给予鼓励等。否则,无处倾诉有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一根“刺”,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责编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