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英语的误区

2010-12-29 00:00:00Sally
中华家教 2010年11期


  很多时候,与家长朋友们讨论教育孩子的心得,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一些误区。现总结出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背诵记忆
  
  情景反射式英语或口语交际时的英语学习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通常是给孩子一个场景,让孩子在长期的背诵记忆中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如别人问“How are you?”孩子会非常流利的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大家会发现,中国人大多都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用同样的句式来回答。但真正到了国外。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外国人会发现中国人的词汇群很奇怪,都固定在一个小范围内。
  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条件反射,我把这种情况总结为“简单的在模式化场景下的刺激性条件反射式的背诵”。这种方法只是背诵,而不是在英语思维下自然习得的,并不能够达到孩子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真正掌握和应用。
  
  误区二:英汉互译式
  
  英汉互译式学习法是以重复记忆来学习英语的,如一边念“杯子——cup,杯子——cup”,一边在纸上写“cup”。这种学习方法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英汉互译式的学习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孩子的思维中对英文的第一反应依然是翻译过来的汉语,而不是英文本身。比如问孩子一个问题:“what’s the even number after seven?”(7后面的偶数是多少?)如果孩子用英汉互译式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把这句话先翻译成中文,进行数学运算,再翻译成英语进行表达,需要经过这样多个步骤才能回答出来。
  同样,家长的英汉互译式辅导对孩子学习英语来说更是贻害无穷。通常,孩子学完英语回家,家长总迫不及待地追问:“宝贝,今天学了多少单词”、“‘桌子’用英文怎么说”、“‘water’什么意思”等等。其实这是不对的。这种英汉互译的辅导方式,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学习英语,反而不利于孩子培养真正的英语思维,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走入传统英汉互译的误区。
  通过对以上两种误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学习的核心在于英文思维的建立。那么英文思维要如何建立呢?我们可以从人类母语的习得过程中找到规律。
  从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理论中我们了解到,孩子最早对听到的声音信号只是结合事物及环境做出猜测,他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随后在猜测的过程中。孩子将语音与图像进行联系,并在语言信号的不断刺激下形成语言符号的条件反射,即逐步建立语言区,从而实现语言思维。
  由此可见,英文思维的建立首先需要环境的“浸泡”,其次,家长的循循善诱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的女儿会问:“妈妈,‘夏天’是下面的天吗?”我也不去纠正她,而是反复地强化,通过不同的场景让她自己去理解,比如“夏天好热。夏天蚊子多,夏天……”,孩子慢慢就理解了,夏天其实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而不是方位。其实英语的学习同母语一样,是需要结合情景去思考、去理解的。
  当然,如果从少儿时期,家长们就采用培养语言学家、翻译家的方法去培养孩子,也是不合适的,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不要把英语当成一门学科、一种知识,它只是一种交流思想的外化形式,是一种交流工具。如果一个人对人家的思想、观念、文化什么都不懂,只了解外化的形式是没有用处的,要通过语言表达独特的思想,语言思维的掌握才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