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误会孩子时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11期


  小虎曾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不久前却被莫名其妙地撤掉了。原来,数学老师让小虎负责收材料费,结果全班的钱收完后,比应有的数额少了50元。小虎百般解释。数学老师却认定他“贪污”了那笔钱。迫于压力,小虎向父母要了50元钱补上,未曾想数学老师却因此愈发相信这笔钱是小虎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并且将事情通报给他的班主任,班主任当众宣布撤销小虎的数学课代表职务。从此,小虎的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他说自己一见到那位数学老师,就恨不得把耳朵、眼睛都遮住……
  就这样,小虎成了数学老师主观臆断的牺牲品。孩子在学校与老师之间产生误会的事情时有发生,以小虎为例,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当老师误会孩子时,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应对这种事情?
  诚然,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误会学生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害怕或担心这会令老师不悦,当然,提醒老师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有所讲究:
  其一、开门见山法。这需要孩子有胆量,敢于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想法。譬如,当老师认定孩子说谎时,告诉孩子不妨直截了当地说:“老师,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请你相信我。”开门见山的好处是一针见血,老师能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风险和副作用,往往会令老师难堪,甚至下不了台,激化矛盾。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场的情况,这时提出效果更好一些。
  其二、迂回法。在处理被老师误会的情况时,迂回法也不失为一种较稳妥的应对方法。例如老师误以为孩子抄了同学的作业,开门见山法可能会使正在气头上的老师认为孩子有顶嘴之嫌。辩解不成,反而错上加错。针对这种情况,告诉孩子不妨采取迂回法,等到老师气消时,再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抄作业不对,但这作业真是我自己写的,不信您可以出题考我。”当然,这种方法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孩子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婉转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老师易于接受,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公众场合,不妨使用迂回法。
  其三、默认法。让孩子理解,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被老师误会了,也用不着跟老师一味地争辩,否则就算老师发现误会了孩子,也会觉得孩子过于吹毛求疵、小题大做。有些误会可能只是一时的,事实如何也许很快就会被老师认识到。过于斤斤计较,反而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因此,适当地使用默认法,可以使孩子在老师眼中的形象变得更好。
  其四、不承认法。如果在较为重大的问题上,老师误会了孩子。那么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沉默、可以迂回,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但就是不能承认。像本文提到的小虎。就是因为迫于老师的压力,自己出了50元补上丢失的钱,结果反而使老师进一步确信钱就是小虎“贪污”的,从而使小虎在出钱后更加被动,甚至让老师由此误认为他的品质有问题。遇到小虎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对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方面可以积极查找丢失的钱款,而不是自己出钱垫上。同样,遇到其他来自老师的较为严重的误会,也不能因为害怕而自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这样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困扰。
  家长平时多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如果与老师发生误会。不妨采取以上方法,或许可以“化险为夷”。当然,仅仅死记硬背方法和套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与老师进行沟通,取得“双赢”。
  
  责编 肖文静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