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好孩子”的教育

2010-12-29 00:00:00陆士桢
中华家教 2010年11期


  如果一对父母有一个在学校里学习好、当小干部,在亲戚、邻里间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其内心深处的满足和欣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知家长想过没有,好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在长达几十年的青少年工作实践中发现。好孩子身上出现的成长问题并不比所谓的坏孩子少,而且因为家长的疏忽,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伤害不仅严重,而且深远。
  毋庸置疑,相对而言,好孩子身上会有更多值得赞扬的优点,比如懂事、有礼貌、学习认真、各方面能力强等等。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弱点,其中有些问题涉及心理和人格,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般说来,好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判断、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上,在学校长期处于“领袖”地位、在家里总是受到表扬的孩子,容易形成不正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群体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在其中不仅要学会领导,也要学会遵从。孩子在群体中长期处于服从位置或受到暴力压制,可能会形成压抑、懦弱、胆怯等个性品质:而长期处于命令、领导位置的孩子,则可能会形成专横、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和价值倾向。而且在幼年时形成的这些特征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些家长可能常常会在自己做“小干部”的孩子身上看到过分自我、不尊重他人的种种表现,比如孩子不能公正地对待学习不好或调皮捣蛋的同学,在同学中指手画脚、过分自恃,甚至滋生出“小少爷”的习气,动辙对其他同学呼来喝去。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凡事以自己的好恶、标准为判断尺度,这对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将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第二,心理状态。
  在心理状态上,好孩子易存在的毛病,第一是骄娇二气,长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听到的尽是赞美和表扬,不自主地滋长了一种傲气。听不进半点批评。有些很受老师器重的小干部在同学中并没有多少威信,除了个人表现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平等待人,举手投足之间,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准老师”。而不是普通学生。
  第二个毛病是经不起挫折。遇到坎坷和挫折时表现脆弱。一些俗话称之为“说疲了”的孩子,固然可能会对批评不以为然,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对批评和打击的耐受力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强。而好孩子们很少受到批评,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很少经受打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第三,行为方式。
  在行为方式上,一些好孩子过早地走向世俗化。由于当干部,经常参与主持会议、大会发言等普通学生身份以外的活动,一些好孩子过早地沾染了“官气”:有的过于成熟,说话办事极具成年人色彩;有的过于乖巧,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看大人眼色行事,会说大人爱听的话,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过于拘谨,被好孩子、小干部的外套束缚了手脚,一举一动都不忘自己是小干部。孩子的活泼、天真、创造力、个性都被这种所谓的身份感压抑住了。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好孩子都一定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但从整体上分析,上述问题有很大普遍性。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忽视,好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现象。
  对于“好孩子”的家长来说,要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为此,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关注孩子在同龄群体中的位置和感受。经常就这方面的问题和孩子聊聊天,指导他去体会在群体中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导致的不同结果;
  第二,对孩子在当干部或活动中表现出的成熟和才能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对此给予有限度的肯定。小心对待孩子面临的各种出头露面的机会,注意被才能遮蔽的心理和品格问题;
  第三,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关心他人、平等待人、服务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经常带孩子主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做到心中有他人。并注意孩子身上可能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
  第四,帮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毛病,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能够清醒地对待外部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分析自己,不能一味指责孩子,把大人的判断和认识强加给他们;
  第五,正视、甚至“制造”生活中的难题,让孩子去体会挫折。这并不是指对孩子该考100分而得90分的责难。而是让孩子在实践中有机会遇到问题、受到阻隔、体验到困难,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六,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经常了解孩子与其他同龄伙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目的、交往心理、交往品质、交往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特别要重视孩子在同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来的品质。
  家长应该对“好孩子”的教育培养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责编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