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给家长敲响的警钟

2010-12-29 00:00:00徐岫茹
中华家教 2010年11期


  “父母皆祸害”——对这个网络讨论小组的存在,我并不感到意外。在我近30年的家教咨询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实践中,曾接手过形形色色的亲子矛盾案例,通过对诸多家教个案的分析不难发现,在所谓“问题儿童”的背后,80%~90%都与父母的家教失误有关。虽然。大多数家长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但家教中的诸多问题仍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
  一是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父母便会不择手段地“热轧冷压”,甚至将孩子“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仍说是“为孩子好”。我国有“世界第一”的数千万青少年心理疾患大军,而种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一个人终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
  二是期望高,爱面子。父母希冀子女未来当“大官、大款、大家”,能光宗耀祖。而不顾孩子的个性与现状,这就可能使两代人都成为“市场教育”的牺牲品。给孩子所谓的“教育投资”越多,孩子越觉得亏欠父母,亲子之间情感就越疏离。
  三是权势大,责任小。孩子人微言轻,若犯错要反复地认错检查;而父母说错话、办错事或窥探孩子隐私,却可以说是“为孩子着想”,从来不检讨、道歉。
  四是宣泄多,沟通少。孩子是出气筒,不被尊重理解,没有说话、辩解的机会;而父母可以出言不逊,放狠话、说胡话。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即呼吁“救救孩子”;今天,更要救救孩子。父母们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若不能改变自己,恐怕很难教育好孩子。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接受父母更多爱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父母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则更应反思自己的角色:父母不是教师、警察、法官、教练、裁判,而应是孩子的朋友、同伴,父母能否胜任孩子的人生参谋与顾问,还要看与孩子沟通、磨合的情况。
  “父母皆祸害”,这一提法虽有其失偏颇之处,但矫枉必须过正,也不失为儿女送给父母们的一副“清醒剂”。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做称职的父母并不容易。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时常反思,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
  下列问题,可供父母们参考——
  1.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如何向孩子学习?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父母。
  2.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成为令孩子信服,尊重的长辈?
  父母要勇于自我反省。
  3.如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放下架子,才可能平等对话。
  4.不成熟与错误能划等号吗?您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和成熟吗?
  父母自己也经历过幼稚青涩的年代,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人性化的家教才是融合亲子关系的根本。
  5.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从何而来?
  孩子是不应“圈养”的,应及早放手,不要包办代替;必须让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学会自己选择和做决定,才可能成长、成才,孩子的自我成长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请尊重他的个性。其实,做一位好父母也不难,父母若不想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祸害”,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聊天,您就知道自己怎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父母了。
  (徐岫茹,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曾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学校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个人专著有《中学生心路》丛书、《开心是一种能力》、《父母与子女沟通28法》等20余部)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