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哥本哈根结束的世界气候变化会议,未能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却产生了另一种效应——贸易摩擦突然升温,其中的主要矛头将对准中国。
由于未能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在这次充满争议的会议之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公开指责中国,由此传递的信息表明,气候会议很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针对中国的新一轮贸易摩擦。美欧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中国接近40%的出口商品销往美欧市场。这样,美欧等国势必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并实施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以降低贸易逆差,实现所谓的经济再平衡。
2010年,贸易保护的方式将更加隐蔽、更具战略性和针对性。除了传统的贸易救济方式之外,一些更具隐蔽性、更具战略性的方式已经开始出现。
出于解决国内政治困境和缓解利益集团压力的需要,美国和欧洲正在讨论,准备对那些被他们认为减排措施不到位的国家开征“碳关税”,美国国会已经提议对从中国和印度等国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种可能引发大规模贸易摩擦的潜在风脸不容忽视。
奥巴马政府大力推行绿色新政。希望通过倡导绿色经济概念,一方面为其国内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全球议题中获得战略主动权。这—倡议虽然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舆论宣传上占据上风,但是,绿色经济发展倡议暗含着强烈的战略性贸易保护动机,对未来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严重威胁,成为中美贸易摩擦新的隐患。可以预见,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变本加厉地对中国商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发达国家的挑拨和利益诱导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将会增强。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与中国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上构成直接竞争。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开始恢复性增长,主要发展中国家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外部需求市场,其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价格手段,这必然会带来其他国家发起贸易保护的借口。出于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和政治、外交影响力的需要,中国很难对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进行反制,其被动局面未来或不可避免。
在本次会议上,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与减排资金技术支持是否满足以及如何做到“三可”(“可报告、可监测、可核实”),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议的焦点所在。在已经做出自主承诺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在自身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涉及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产业,让科技引领中国经贸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在国际市场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困境提供良好的产业结构支撑,并且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赢得外交和舆论上的主动。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多边贸易体制和推动自由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多边、区域和双边交往中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对于涉及中国的贸易摩擦,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涉,必要时可以提前制订反制计划,对相关国家形成威慑,以缓解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
传统产业的行业协会要注意搜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行业发展情报,对相关国家出口市场的龙头产品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并且密切跟踪国外同行业协会的动向,注意相关利益集团与国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一旦发现贸易摩擦动向及时通知政府和企业制订对策。
同时,行业协会可以组织相关企业,对有争议的产品制订反制措施,为政府的威慑提供微观基础和事实依据。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都会采取经济手段、环境保护手段、法律手段甚至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内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及时更新设备、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注意开发可以信赖的分销渠道,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密切与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跟踪其产品生产、销售和价格动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双边协商甚至单方面利益让渡的方式,避免国外企业组成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加贸易保护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