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之前,长年旅居国外的中医药学者祝国光在国内还鲜有人知,但不久后轰动全国的某大学“院士论文造假案”却让他在一夜之间爆得大名,成为一名公众人物。
从最初造假论文的发现者到后来论文造假案的举报者,再到最后所谓的
别有用心的搅局者”,祝国光在此事件中曾备受赞扬也饱受质疑。
近日,详细记录该案件全过程的《较量》一书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趁祝国光回国参加该书出版发行座谈会的机会,记者又见到了这位曾经的案件当事人。84岁的他,满头银发,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一年多前,他以“打假不问动机”来回应外界对他举报动机的质疑而今天,记者则想知道当初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医药学者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了举报者?
父母教育我们做人就是要老老实实,这一点对我日后的人生影响最深。
源于心灵的气节
《中华儿女》: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少时的生活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吗?
祝国光:我祖籍浙江,出生在台湾,父亲在医院上班,曾在国民党将领陈仪的手下工作。1950年代初,我随父母由台湾返回大陆定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历史原因,父亲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都受到冲击被打成反革命他曾笑称自己是久经考验的。运动员。由于父亲,我们家里的其他人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牵连,吃了不少的苦头。
《中华儿女》:父母对您的教育在哪些方面影响?您的一生?
祝国光:父亲一生铮铮铁骨,刚正不阿,虽然是从台湾回来,却热切地盼望祖国统一。小时候,他经常指着全国地图跟我们讲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人,两岸一定不能分离。你们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后来,我出国到了欧洲,但国籍一直都没有更改。许多外国人以为我是日本人,我每次都大声地纠正他们:不,我是中国人。
我的母亲也很刚强善良。小时候,我家里并不富裕她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贪小便宜,该要的东西要不该要的东西一定不能要。”我记得有次,爸爸从外边带回来只苹果,家里共8口人,妈妈就把它分成了8份,我们人都分到了一小块。妈妈说,你们每个人可都吃了啊,出去以后可不准再吃别人的了。他们教育我们做人就是要老老实实这点对我自后的人生影响最深。
《中华儿女》: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并学习医学的?
祝国光:“由于家庭的原因,我从小就开始接触医学,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我就到浙江农村做了名赤脚医生。
后来我到浙江大学读书时,因为我的姐姐学的是中医,父亲觉得我们几个孩子当中要有一个学西医才好,我就学了西医。当时是推荐上大学本来是没有我的份的,但因为我为不少群众治过病,他们很感谢我,就推荐我去上了大学,去年的院士论文造假案出来以后,他们说我是工农兵学员,我还真是。
《中华儿女》:大学毕业后您去了哪里?又是什么时间去的国外?
祝国光:大学毕业后,我先是去了浙江金华的一家地方医院工作。后来,我又到天津医科大学继续学习。1989年,我去了芬兰,1994年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此后,我到芬兰康复中心医院及诊所工作,一直到现在。
他们敢明目张胆地违假,难道我们还不敢公开地进行实名举报吗?我认为我做这些是值得的,是条汉子就不能退缩。“我从未想过要放弃”
《中华儿女》:您最初发现那些论文造假是在什么时候?
祝国光:由于直在从事丹参方面的研究,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习惯: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上网搜集近期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所发表的与丹参有关的资料。2008年9月,当我在芬兰奥鲁大学上网检索有关丹参方面的医学论文时,看到了那篇后来被认定涉嫌造假的学术论文《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
乍一看,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我也很兴奋,因为它证明了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的疗效,这对中医药的现代化以及中医药在欧洲的推广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又让我的心情DOWN到了谷底来自国内某网站上的条匿名消息说,某大学中药学院院士课题组的学术论文《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涉嫌造假!
这不正是自己刚刚看到的那篇论文吗?院士的学术论文还能造假?随后,我又检索了该课题组所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并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在这几十篇论文中涉嫌造假的就有20篇,涉及的署名作者多达22人。其中有两篇论文,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也不相同,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居然高度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有两种原因,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
《中华儿女》:从一名旁观者到一民举报者,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您角色的转换?
祝国光:为了慎重起见,我还向几所欧洲大学的药理学病理学教授请教,同时致电刊登论文的杂志主编进行咨询,很快,各方的消息反馈回来,且结论惊人地一致:这些论文系造假无疑。
如此大规模地造假,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层级之高,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当时的行为,一方面是受全欧中医药协会的指派另一方面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气愤。这件事情已经使中医药在欧洲的声誉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为了中医药的声誉,我必须要站出来进行举报。而且,如果这样的学术造假事件得不到惩处,对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对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中华儿女》:为什么一定要实名举报?
祝国光:举报学术造假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匿名举报,就必然会减弱自己的可信度,也会给事后的调查带来一定的麻烦。再说了,我们手上有他们造假的确切证据,他们敢明目张胆地造假,难道我们还不敢公开地进行实名举报吗?
《中华儿女》:您自己也是该大学的校友,在实名举报之前您有过什么顾虑吗?
祝国光:没有,完全没有。当初,我给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基金会等8个部门写信,我原本以为他们会很高兴,因为这完全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善意的举动。我当初的设想是,他们定会进行严肃的处理,还会向我们表示感谢。其实,只要造假者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个检讨,我们对欧洲方面有个交代,这件事儿就算过去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事情竟越闹越大,几乎不可收拾了。
《中华儿女》:您的家人和朋友对您的做法赞同吗?
祝国光:他们的态度有所保留,都劝我算了吧,干嘛那么较真,费时又费力,划不来的。而且到了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有些人在网上威胁要对我进行报复,他们也都很替我感到担忧。
《中华儿女》:“想过要放弃吗?
祝国光:没有,我从未想过要放弃。虽然有时会有些担心,但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能放弃了。为了这件事情,我去年一年差不多都在不务正业”,芬兰实验室里的项目暂停了,我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都耗费在这个事儿上。但是,我认为我做这些是值得的,是条汉子就不能退缩。我在芬兰的收入还可以,也不怕跟他们耗。
《中华儿女》:后来,国内某知名制药企业受到牵连,损失巨大,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祝国光: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这件事情与该企业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当去年2月初,有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该企业的股票受到了很大冲击,损失惨重时,我觉得非常震惊。我之前从来没想到我们反对学术造假反倒成了医药企业商业利益的代言人,“动机不纯的搅局者,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中国人在骨子里是讲求诚信的,但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体系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学术界依然乐观
《中华儿女》:如果将来再有类似的学术造价事件发生,您还会进行实名举报吗?
祝国光:说实话,我还会进行举报。这样的事情,事关学术的诚信和未来的发展,是任何国家都要反对的,任何人发现以后都是应该举报的。但是经历了这次的事件以后,我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将来在举报的途径方式方法上我们都会更加注意。
《中华儿女》:经历过这些事情,您对国内的学术界,是否很悲观?
祝国光:不事实上我很乐观。这次举报学术造假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主要是得到了国内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支持,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媒体,网民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重视和声援靠我一个人力量,是很难撼动那些盘根错节的造假利益团体的。从这里我看到了民意,看到了希望。这说明,反对学术不端的呼声和力量是存在的,倡导学术诚信的土壤是存在的。这些在《较量》一书里都有详细记载——这是国内第本全面记录去年最轰动的反对学术不端事件的专著,另外,学术造假这样的事情,不只中国有,任何国家都会有。我认为中国人在骨子里是讲求诚信的,但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体系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要相信政府,相信学术界自身,给他们时间。我今年已经60多岁了,恐怕是看不到这一天了,但我坚信这天一定会到来。
《中华儿女》:看得出来,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祝国光:对,我是个情感相当丰富的入,时常会被一些细微的东西所感动,有时候看问题比较天真,心里的想法也比较简单。
《中华儿女》:最近一段时间,“张悟本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作为一名中医药学者,您对此有些什么看法?
祝国光:我是前几天回到国内以后才听说张悟本的。他的节目,我看过一些,很多都是违反医学常识的。比如他说吃茄子可以去掉血脂,血脂沉积在我们身体里面,并不像滴在桌子上我们擦就擦掉了,这其中有个生化和代谢的过程并没有他说的那么简单,他的说法很明显就是假嘛!还有生病不用看医生,这完全是派胡言嘛!但是就是这些东西还有很多的人相信,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证明我们医生做的很不够。我们的医患关系处理得不好我们的医学常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一点这涉及到一个做人的诚信问题。一个从来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怎么就能成了医学专家养生大师?没有科学根据的事情怎么就敢拿来欺骗群众?你是医生,人命关天啊!科学这东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可来不得半点虚假。
换个角度看,“张悟本事件”暴露未必不是件好事。首先,它是次全民医学保健常识的大普及。很多人看清楚了什么是保健什么是骗术,加深了对中医药治疗与保健的认识,增强了防止再次上当受骗的“免疫力”。其次,它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国内隔一段时间总会有“神医”出现?我们的中医科学研究与主管部门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国家每年投入数十亿资金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界到底开发了多少真正叫得响的创新药品?尤其是,某些中医药科学研究部门一再出现学术造假诈骗事件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难道不值得检讨与反思吗?第三它提醒人们:我们的中医药与保健食品的监管机制出了什么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应该如何应对7既然定性为“骗子”,那就要依法查处,不能不了了之。不遏制假冒伪劣现象不能及时正本清源,中医药形象就会继续受到严重损害,中医药不仅不能实现现代化国际化,而且,久而久之,传承几千年造福中国人的中医药科学,极有可能就沦落为良莠不分鱼目混珠的“伪科学”